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兵支书”谱写新时代党群关系新篇章

2021-02-19 作者: 杜辉升 来源: 大众日报
  

聚焦沂蒙“兵支书”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赵德鑫
    本报通讯员 宋千德 张圣虎

  在炮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铸就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一个锅里摸勺子,一张桌上动筷子,一个山洞躲‘扫荡’,一个战壕打鬼子”,这种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凝聚起推动革命的磅礴伟力。而如今,广大“兵支书”把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融入工作全过程,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群众谋幸福办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一沂蒙精神的特质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谱写出新时代党群关系新篇章。
  “沂蒙人民爱党爱军,从这片红色土地上走出来的‘兵支书’爱人民、爱家乡,这都是红色基因在起作用。”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表示。革命战争年代,蒙阴县有4万多人参军参战,1300余人英勇献身,13万余人参加了支前,涌现出了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孟良崮四大娘”、“武工队长”褚乐芝、“爆破大王”臧西山等先进群体和英模人物。
  硝烟散去,红色基因融入沂蒙人民的血脉中。“我们村有49位退役军人,现役军人有3位,当兵在我们村可以说是一种传统。”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党支部书记逯良伟告诉记者。在他家中,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父亲曾经是工程兵,到了他高中毕业的时候,也毅然选择参军。“大伙儿都觉得部队好,当兵的人是好样的。”逯良伟说。在毛坪村隔壁,便是“沂蒙六姐妹”的故乡野店镇烟庄村,该村41名党员中有33名退役军人。
  “沂蒙精神是临沂最宝贵的政治资源、最突出的政治优势,爱军拥军一直是沂蒙精神丰富内涵中最永恒的基因、最闪亮的底色。”临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杨晓东表示,广大沂蒙儿女素有参军报国的光荣传统,每年新兵入伍数量始终位居全省第一。
  “临沂农村走出来的兵都是村里的优秀青年,他们在部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听党指挥、苦练本领、建功军营,树立了‘沂蒙精神沂蒙兵’金字招牌。多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们意志坚定、头脑敏锐、雷厉风行、吃苦耐劳的军人作风,增强了争第一、扛红旗的拼搏意识。”杨晓东告诉记者,“听党指挥”的政治意识,奠定了“兵支书”想干事的思想基础;“能打胜仗”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兵支书”能干事的创业本领;“作风优良”的过硬品质,提供了“兵支书”干成事的坚强保障。“他们退役后,有了‘兵’的经历,站在‘民’的位置,继续发扬部队过硬作风,带领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前两届班子都是因为经济问题失了民心,我们就要从班子抓起,一点一点地把失去的民心赢回来,把我们在老百姓心目中垮掉的形象立起来。”蒙阴街道赵峪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帅在来到村里的第一次会上,郑重地对“两委”干部说。张帅一上任,就定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打造一个廉洁、团结、干事的班子”。经与“两委”成员共同研究,张帅排了一个值班表,规定每周一和周四为村“两委”议事日,全体村干部都要参加。其他时间包括周末、节假日,必须保证有两名村干部值班,让村民“有事能找到人”。他还规定,村民“有事一律到办公室找人”,坚决杜绝让村民到村干部家里去,从源头上遏制村干部腐败的可能性。
  为了从源头解决问题,蒙阴县垛庄镇红日村党支部书记朱纯勇决定首先要改变村民对村“两委”的态度。“该公开的公开,该掌管的掌管,让村民知道钱花到哪里去了。”朱纯勇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村民对原班子财务不公开的做法意见很大,他首先调整了班子成员,给大家明确了分工,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让村民了解每一处钱款的去向。
  “之前在和闫士照、刘元华等‘兵支书’交流的时候,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敢想敢干的‘兵劲’。”蒙阴县委党校副校长孙昌新告诉记者,其实不少“兵支书”来到的都是村党组织薄弱、无集体收入的落后村。“想在这样的村里开展好工作,首先要解答好‘为了谁’这一命题,关键在于心里装着老百姓,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谋幸福。”孙昌新说,只要党群、干群关系好了,村里的问题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