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我们该怎么看待“浅浅体”

2021-02-08 作者: 周学泽 来源: 大众日报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贾平凹之女贾浅浅
  □ 周学泽

  这一段时间,“贾浅浅”上了热搜,她的几首诗被人们热传。当然,如果没有一个出名的老爸,贾浅浅估计还不会这么“火”。贾浅浅的老爸是作家贾平凹,在文学爱好者那里,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贾浅浅”的诗被热传,是因为其诗作有争议。闲话少说,先上几首看看:
  《希望》:我已经没有欲望/再驻足观望/去他妈的/我摇晃得厉害/在不知要/走到何处的路上/我向老天/竖起了中指。
  《那年,那月,那书》:他忽然清清嗓子对我说/嗨,我叫迈克尔,是来西安的留学生/你看的什么书/《废都》。我答道,并且努力把窝着的书角展了展/废都?那是什么意思呢/那个老外耸耸肩。
  《郎朗》:“晴晴喊/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朗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唐小林评论说:贾浅浅的诗歌“变态、污秽、猥琐、平庸”,是继“梨花体”“废话体”走红之后,“粗话体”横空出世。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能因为几首诗就判定了一个人的全部,但仅就这几首而言,唐小林评论并无不当。事实上,“浅体诗”还有更“污浊”的,这里不便引用。
  笔者的感觉是,“贾浅浅”的诗,倒真像她的名字:浅——就像生活中的大白话,然后“回车键分行写作”,有人谓之曰“浅浅体”,倒也恰如其分。
  浅,并非不可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浅得气韵生动,意境绕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浅,但道出了空彻自在的生活境界。
  写诗也不怕大白话,唐诗宋词里边很多好诗词是大白话,“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根据童子说的大白话写的诗。
  鲁迅赞扬过“浅”: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因此,浅而清澈,也是一种境界,不幸的是,“浅浅体”,是浅而浊——说粗话,走“下三路”,这也许是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诗歌路数。
  可是,浅而浊的“浅浅体”,却不乏“市场”。简介中说:贾浅浅,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贾平凹文学馆常务副馆长,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32届高研班学员,参加第35届青春诗会,出席第八次全国青创会。作品散见于多种文学刊物,出版诗集《第一百个夜晚》《行走的海》《椰子里的内陆湖》,曾获得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入选2019名人堂·年度十大诗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前副院长韩鲁华强调:浅浅是个好娃,我认为她在诗歌写作上是有才华和灵性的;文学评论者卢辉则认为:贾浅浅的文字是颇有灵气和个性的,她拥有诗人的天赋和能力,把文学变得更加感性、可视化。
  贾平凹也对女儿的诗作表示欣喜:她的诗在各种杂志上不断发表,偶尔我读到了,也让我惊讶,她怎么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那些句子是她这个年龄人的句子,是这个时代的句子,我是远远撵不上了,倒生出几多感叹和羡慕。
  正是贾平凹将自己的女儿引入了文坛。贾浅浅在《我的父亲贾平凹》一文中写到,她将一篇文章放在父亲的书桌上,后来听到父亲给友人打电话称:老孙呀,我这里有篇文章写得还行,刚好你办的刊物要稿子,就给你吧。贾浅浅写道:“这就是我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日后我总结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发表,并不是我的措辞有多高妙,立意有多深远,关键就是我拍对了马屁,博得了老爷子的欢心,这点太重要了。”
  “虎父无犬子”是人们的期待,“一代比一代强”也是为人父母者的常情,但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代不如一代”也是常有的事。
  清醒的父母让人钦佩。1936年,鲁迅在病重之时,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当时7岁的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文豪如鲁迅者当然知道写文章的“高门槛”,诗也是有门槛的,所有艺术都有其门槛。如果脱离了父辈光芒,会有“浅浅体”么?我们又该怎么看待“浅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