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电”蓬勃生长“轨道交通”提速发力

“青岛智造”冲刺产业集群“国家队”

2021-01-13 作者: 肖芳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肖芳

  产业集群被认为是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有利于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去年,为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信部启动2020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从全国遴选培育了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
  在这场国内最高规格的产业集群竞赛中,全国共有20个产业集群入选,其中包括青岛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1月15日、16日,这场竞赛将迎来决赛答辩。眼下,两大产业集群正在为冲刺“国家队”进行最后的准备。
  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家电产业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五朵金花”横空出世,其中3朵属于家电品牌。历经30余年,这些“金花”至今长盛不衰,在自身不断进化的同时,也带动青岛智能家电产业成长为以智能家居产业生态系统、新型显示产业生态系统为核心,AI、物联网、集成电路等多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19年全国家电行业总产值1.53万亿元,青岛家电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接近30%。
  如今,在物联网、AI、5G等技术的推动下,家电产业智能化新风口已然到来,而青岛又一次站在了时代前沿:卡奥斯正通过工业互联网对家电生产线进行智能改造,自2018年首批“灯塔工厂”的名单公布以来,海尔已经为世界贡献了两座“灯塔工厂”,现已提出《四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海尔》的发展规划;海信在全面实施家电智能化的基础上,开发推出了智慧家居Hi-Smart有线系统,建成了Ju connect1.0智慧家居物联网平台,量产了智慧家居中央控制器“信果”,现已订出《青岛智慧城市与高技术产业登顶计划》发展规划,要在2025年实现营收3000亿元;澳柯玛推出了“互联网+全冷链”的品牌战略,建设智能家电物联平台、智慧冷链管理系统,打造人机交互、自组织和超柔性的智能工厂……
  依靠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青岛吸引了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人才落户,生长出一片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的“热带雨林”:“有屋智能”通过将283项专利技术、29个智能模块组融入全屋7大空间,打通家居与家电两大行业鸿沟,实现了对传统家居场景的全面改造升级;青岛易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小米的生态链企业,在国内智能照片领域占据了头部位置……这些企业在细分领域拥有领先技术,借助资本力量获得迅速成长。其中,“有屋智能”成立时间不过5年,却已完成12亿元A轮融资,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
  与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一样,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同样拥有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实力与信心。历经120年的发展壮大,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从仅有一家传统机车车辆厂的“新中国机车车辆的摇篮”,壮大为中国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这里拥有中车四方4家头部企业及威奥等4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形成了涵盖时速50至500公里的完整产品体系,全国近60%的动车组和25%的地铁车辆从这里驶出;这里建设了完整的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从创新能力上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三级跨越;这里拥有数量庞大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已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青岛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自此站上了全新发展的起点。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是产业集群构建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2016年,青岛市政府与中国中车联合共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国创中心已组建了由全球21名顶尖专家加入的高端智库,吸引中车工业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10余所高端科研机构相继进驻,并与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国创中心以高速列车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在体制机制、运营模式、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作出大胆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在这里研发诞生。
  为加快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2018年11月,在中车四方三大主机厂所在的城阳区棘洪滩,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挂牌成立,全力聚焦轨道交通产业建设主责主业。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聚集地、国际高端新兴轨道交通技术策源地、国际公认的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引领地、国际领先的产业创新资源交汇地,到2025年实现技术研发能力国际领先、补链强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0年建成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