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心路”变“暖心路”

泰安2690个行政村实现农村道路“三通”

2020-11-20 作者: 姜言明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涛
   本报通讯员 张海宁

  初冬,漫步在宁阳县东疏镇赵茂村朝阳大街,崭新的沥青路面平整洁净,车辆顺畅无阻,街头巷尾也都硬化、美化。这条过去雨天泥泞不堪的“糟心路”,现已成为全村的骨干路,成为方便村民出行的“暖心路”。
  赵茂村村主任赵文化高兴地说:“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村民雨雪天出门不再发愁;以前的臭水塘,修上了凉亭、栈道,村里的环境大变样!”据了解,该村共硬化道路2万多平方米,形成了两纵六横的路网构架。
  “实施农村道路‘三通’工程,不仅是服务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内在要求。”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说。
  去年初,泰安市委、市政府作出由交通运输部门牵头推进农村道路村村通、户户通、巷巷通“三通”工程的重要决策部署,意在对全市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通户道路进行硬化,补齐村庄基础设施短板。
  今年,农村道路“三通”工程建设被列入全市为民要办的10件实事之一。《泰安市推进农村道路“三通”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出台,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全力改善农村交通出行条件。
  “现在咱们的政策太好了,村里不用拿太多钱,就能把路修到村民家门口。”肥城市孙伯镇五埠岭村党支部书记赵同军说。去年,该村不仅实现了“三通”,还改造提升了一条“四好农村路”,将原本两年的建设目标,缩为一年来完成。
  速度之快源于当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19年以来,泰安市委、市政府从财政资金中拿出4.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道路“三通”工程建设奖补;各县(市、区)、功能区也按照与市级奖补标准,同比例配套奖补资金;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创新思路筹措社会资金,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村里通了路,方便了老百姓出行,改善了村内居住环境,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东赵庄村曾是肥城市安驾庄镇有名的乱村,几十年来,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每逢下大雨,父母接孩子下学,只能先把车子停在村外,穿着水鞋进村。
  自从去年实施了农村道路“三通”工程,村内通行环境一下变了样!“以前这几百米的路,从这头看不到那头,路两侧全是村民私自圈建的小菜园。”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奎指着建好的中心街告诉记者,“现在你看多通透,过去一辆三轮车都过不去,现在开汽车都没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道路建设带来的不只是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还有收入水平的提高。东平县新湖镇窦府营是一个以养殖龙虾和种植莲藕为主的产业村,全村65个鱼塘接近400亩水面,一年下来平均每个鱼塘的产值达到5万元。
  不用外出打工,坐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让全村村民都很高兴,可就有一件事,他们总是记挂在心——啥时候村里能修一条通往鱼塘的硬化路?
  “以前打了虾,收了藕,都得肩扛手提地弄出去,非常不方便。”村民王召甫说。去年,村里实现了“三通”,一条崭新的沥青路修到了鱼塘旁,“现在货车都可以直接开进来,省了不少劲。”
  路好走了,生意更好做了。今年,河南的客商直接带着车来收购。“我两个鱼塘光龙虾就卖了近9万元,最高时一斤龙虾能卖到30元。”王召甫高兴地说。
  截至今年11月10日,全市2690个行政村完成农村道路“三通”工程建设,占计划任务的100.1%。其中,宁阳县9月底率先完成建设任务,泰山区、肥城市和东平县10月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岱岳区、泰安高新区、泰山景区于11月10日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全市农村道路“三通”工程建设任务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