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定陶区乡村文化大舞台群众唱主角

乐享“冒热气”的文化大餐

2020-11-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蒋 鑫
   本报通讯员 韩秀娟 杨晶茗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文化兴则乡村兴。菏泽市定陶区从硬件设施振兴、文艺队伍振兴、文艺活动振兴三方面入手破解乡村文化振兴难题,筑牢乡村振兴的根与魂。
从硬件提升到素质提升
  10月27日,在定陶区杜堂镇杨店社区的书法练习室里,挂满了居民们的书法作品,大家一起挥毫泼墨,探讨书法艺术。
  社区内还设置了图书阅览室,投放了近6万册图书供居民免费阅读。阅览室将各类书籍分门别类,设置了红色阅读区和漂流阅读区,方便居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这里的书籍种类很丰富,放假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来这里看书,有时还来这里写作业,经常会有义工老师辅导我们。”正在阅览室看书的学生梁旭说道。
  为了让群众都能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定陶区各镇街都建设了高标准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积极为群众搭建学习娱乐平台。全区341个行政村都建有标准化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广场达400余处,乡村文化小舞台120处,道德讲堂、综合文化大厅、图书室、阅览室等活动场地实现了村村全覆盖。
  “我们以硬件建设为引领,通过不断完善基层基础文化设施,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村民的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定陶区文化馆馆长潘东升介绍。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10月20日,在黄店镇黄西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志愿者青年戏曲演员翟玉岭,正神情专注地为村里的戏曲爱好者指导唱腔、动作。“我们文化志愿者不仅把戏曲送到群众家门口,还要指导当地的戏曲爱好者,让更多人去传承我们的传统戏曲。”翟玉岭说。
  来自黄西小学四年级的黄梦晗是个小戏迷,在文化志愿者的指导下,穿上戏袍学得有声有色。“我们的戏曲真是太有魅力了,下次我还要向志愿者老师们学习,长大了也要传承戏曲。”黄梦晗憧憬地说。
  近年来,定陶区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在全区11个镇街文化馆、镇街中心小学设立“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点”,组织300余名文化志愿者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村庄活动,“暖阳春苗”“蓓蕾辅导”“文艺轻骑兵进村庄”活动有声有色。文化志愿者走进乡村、学校,通过提供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演出等文化志愿服务,将文化的种子播种下去,为基层培养了自己的文化队伍,带动了基层文化建设,实现了由“送文化”到“种文化”。定陶文化馆“暖阳春苗”工作站被评为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优秀品牌项目”。
  10月28日傍晚,在定陶区半堤镇任庄村的文化广场上,伴随着《四德歌》音乐的响起,村民翩翩起舞。金秋时节夜色微凉,却丝毫没有减弱他们跳舞的热情。
  定陶区文化馆统一编排了《四德歌》舞,作为全区文艺队伍培训辅导的主要内容,组织舞蹈老师深入各镇村进行培训。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定陶区更加注重文化的教化和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爱亲、民风和谐等融入演出,充分发挥文艺队伍的带动作用,达到以文化人、倡树文明新风的目的。
从乡村文艺到“网红热点”
  “三弦拉鼓板敲响叮咚,您听俺搞宣传奉送宾朋,今天不把别的表,表一表政府号召抓文明……”10月17日,半堤镇民间坠子艺人宋化明将身边事编成坠子书《美丽的乡村》,并以新建的牡丹机场为背景进行网络直播,引来上千名网友的点赞。“我们将扶贫、乡村振兴这些身边事编成坠子书,通过网络传播,很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也借机传承我们的坠子书艺术。”宋化明说。
  连日来,坠子书、琴书、秧歌舞……精彩纷呈的各类乡村传统文艺节目在牡丹机场旁轮番上演,数百个“牡丹机场文艺直播”主题视频活跃在“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当地群众自编、自演、自拍,把这里变成了“网红热点”。
  在群众文艺活动方面,定陶区积极鼓励引导群众发挥自身特长,举办自己的文化活动,多渠道为群众创造展示才艺的机会,把舞台留给群众,让群众从幕后走到台前“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