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省派“第一书记”抓党建、助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

“第一书记”带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2020-10-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刘珂珂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2019年5月以来,济南大学选派的第四轮“第一书记”高卫红、刘庆红、张富来、杨进林奔赴莘县朝城镇陈庄村、梧桐寺村、西花园村、肖窑村开展“抓党建、助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工作。
  入村以来,他们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不断探索和落实为民办实事的政策和思路,严格对照脱贫攻坚“五个明显”的目标要求和“五个振兴”的总体思路,逐项落实,逐步实施,带领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授人以渔,
努力培育造血机能

  扶贫扶志,力拔穷根。“第一书记”始终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通过扶技术、扶知识、扶思路,帮助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创造致富条件。
  贫困户左兰居的老伴患有严重哮喘病,儿子先天二级肢体残疾,家里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同时种植了两亩的小杨树苗,但树苗间杂草丛生,污水横流。
  高卫红了解情况后,就打算从杨树地里做文章,她帮助左兰居利用空闲时间把树苗间的空地清出来,翻地、打垄、施肥,经过几天的努力,一块块荒地焕然一新,形成了整齐划一、视觉美观的格子地块,然后在每一块地里撒上油菜、香菜、茄子、甜瓜等种子,经过精心管理,收获了不少瓜果蔬菜,左兰居一家也吃不完,还把蔬菜送给村民,现在这块地已经被村里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进行推广。
  左兰居高兴地说:“一年到头再也不用花钱买菜了,减少了开支,相当于增加了收入,高书记说得对,政府给我送蔬菜,不如我自己种菜。”救急救不了穷,改变贫穷永远要靠自己,外界的帮扶能解一时之困,却无法解一世之难,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为了让群众牢记“发展要靠内生动力”的理念,树立群众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观念,培养群众主动学习生产技能,增加家庭收入,自去年5月份入村以来,济南大学“第一书记”多次到相关镇、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产业帮扶的好项目和好模式,精心谋划产业脱贫发展渠道。
  经多次考察调研,他们决定带领村民种植既有药用价值又能做茶饮的苏北菊和北京菊,今年菊花市场需求紧俏,经济价值可观。
  为解决销路,“第一书记”和相关公司签订了保底回收协议,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4月份,“第一书记”带领村民种植了100亩苏北菊和40亩北京菊,经过村民精心管理,9月份菊花竞相盛开,景色美不胜收。白色、淡黄色的菊花相互掩映形成一片花海,清香扑鼻,令人陶醉。
  北京菊的采摘周期为40天左右,每10天左右采摘一次,据村民估算,经过3至4次采摘后,一亩地大概能出3000斤菊花,按照每斤1.8元的保底回收价,纯利润能在四千元左右;苏北菊价格更昂贵,每斤大约4元,每亩大约能出2000多斤,纯利润能在5000元至6000元。老百姓心里乐开了花:“以前光种玉米小麦,一年忙活两季一亩地赚千把块,现在一季就能赚四五千,以前想都不敢想,明年我们还会扩大种植规模。”“第一书记”们也表示,会培养好产业致富带头人,真正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及帮扶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
聚焦民情办实事,
为民服务解难题

  济南大学“第一书记”入村后,通过入户调研,根据老百姓反映最强烈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努力协调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
  他们争取到产业扶贫资金400万元,分别投资建设田园综合体大棚和智慧物流产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增加40万元的收益金,保障贫困户的家庭收入;他们积极协调镇政府,争取到户户通“胡同水泥硬化”工程,使老百姓彻底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难;他们优先争取到“井井通”工程,为村民普通用电和农田机井进行维修通电、变压器增容、架设电线电缆等,使村民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进行农田灌溉,这项工程造价约400万元;他们利用扶贫资金为老百姓修路12.8公里,打井13眼,建健身广场4个,修下水道10公里,道路两旁铺设花砖10000多平方米;他们为老百姓进行健康查体,为大家免费查血糖、血压、心电图,进行名家问诊和发放药品,使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免费看病。
  村民们高兴地说:“‘第一书记’给村里带来了很大变化,路修好了,路灯竖起来了,监控安上了,绿化做好了,下水道都铺好了,还到村里给老百姓检查身体,我们感谢这样的好书记。”
扶贫必扶智,
教育要先行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要从根本上改变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济南大学的“第一书记”尤其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入村以后,“第一书记”优先建立了农家书屋,通过争取各方资源增加图书的数量,解决了农民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的问题,同时制定了定期借阅制度,引导村民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第一书记”特别注重村民在养殖、种植方面的阅读,组织广大群众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在读书中增强致富本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让农民学会自我发展,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
  “第一书记”在做好“抓党建、助脱贫、促乡村振兴”工作的同时,突出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结合专业优势,开展了全方位的教育扶贫,推动了帮扶村教育事业的较快发展。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利用寒暑假组织济南大学大学生“义务支教”志愿者,为村里的中小学生进行授课辅导。
  “第一书记”刘庆红在大学里教授数学课,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每周坚持辅导孩子们学习,疫情期间孩子们无法返校上课,她就挨家挨户收集孩子们的寒假作业带回驻地认真批阅,回村后找学生逐一讲解、改错,同时联系大学生开展线上云课程辅导,并且在中高考期间,专门为毕业生提供考学咨询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作为高校派驻的“第一书记”,济南大学工作队积极发掘行业资源优势,在派出单位和帮扶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搭建多个教育帮扶平台,制定多项帮扶措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改变乡村教育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