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宋代文人画中家具的艺术美

2020-10-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艾翔

  宋代,在中国传统家具的历史长河中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已经具备了明清时期的各种家具类型,为明清家具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但与明清家具相比,现存于世的宋代实物家具甚少,幸而宋代的文人画常描绘当时文人的生活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常能看到宋代文人家具的身影,结合文献史料与实物资料,不仅能够让我们一睹宋代家具的风貌,而且能够为我们了解宋代家具的艺术美提供佐证。
  宋代文人画中的家具以高型家具为主,矮型家具尚存,造型极简朴素、风格雅正,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形——简约刚直
  造型简约:宋代文人画中的家具大多造型简约,很少见到繁琐装饰。以宋佚名《孝经图》中的直搭脑靠背椅、宋佚名《十八学士图》中的曲搭脑靠背椅和宋佚名《会昌九老图》中的素圈椅为例,这些座椅均由座面、靠背、搭脑、腿足等部件组成,已具备经典明式靠背椅和圈椅的大体造型特征,其中座面板、靠背板等面积较大的面均无雕刻或镂空装饰,全为素面板,腿足、扶手多极简刚直,其结构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这些椅子虽没有多余装饰,但是线和面的组合恰恰形成了一种极简的美学理念,这种理念与20世纪初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异曲同工。
  线条刚直:宋代文人画中的家具造型多以线为主,直线刚直,曲线流畅,故予人轻巧灵便之感。以案为例:从案面、大边、牙条、牙头、腿足等外部造型到侧板的装饰纹样都能看出宋代匠人对极简“线条”的热爱。具体以南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焚香》中的玫瑰椅为例,垂直方向的椅子后腿与前腿均采用一木连做,造型纤细笔直,与水平方向的扶手、搭脑、帐组合成横平竖直的框架结构,仿佛打坐的老者,具有风骨气韵。除此之外,从北宋赵佶《听琴图》中的一桌一几,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中苏轼等人坐的玫瑰椅也可以直观感受到宋代家具的线条美。在今天看来,宋代文人画中,家具的审美特点与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的设计理念颇有暗合之处,倘若将这些家具放到今天崇尚“简约”的生活空间中,想必也不会违和。另外,在当代家具设计师邵帆、朱小杰创作的新中式家具“不锈钢圈椅”和“钱椅”中,我们亦能明显看到其受宋代家具线条刚直艺术特点的影响。
  结构合理:受宋代抬梁式建筑构架的影响,宋代家具的结构逐渐由箱体结构转变为框架结构;桌面、案面等较大幅面的平面常采用“攒边法”制作,即用一种榫卯结构“穿带拼”将面心板嵌入四边的抹头边框中,这种结构一是可以利用收缩缝控制木材收缩对家具体形的影响,二是可以节约材料,减少材料对家具尺度的限制,宋佚名《高士会棋图》中的矮塌塌面就是用“攒边法”制作而成;家具腿足构件多采用夹头榫等榫卯结构结合,如北宋刘宗古《瑶台步月图》和北宋佚名《槐荫消夏图》中的夹头榫案;桌案底部常用“托泥”,一是防止家具腿脚扎入泥土,二是能够固定家具,北宋王诜《绣栊晓镜图》和北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等画中均刻画了这种带“托泥”的案。
  隽永挺秀:框架结构与榫卯的结合,使家具的用材大幅减少,使用面积增大,体量感减轻,稳固性增加。因此,我们在宋代文人画中所见的家具不似汉唐家具般体感笨重,用料粗大,而是像“清水出芙蓉”,造型挺秀,用料纤细,显示出隽永的文人气息。例如北宋赵佶《听琴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人物图》中的鹤膝高桌,高桌的桌子腿因中间有突起如竹节,被称为“鹤膝棹”,类似竹节的凸起使纤细的桌腿在视觉上拥有了类似于现代几何构成的韵律感,使高桌像“仙鹤”般更显挺秀。
  材——自然生动
  选材自然:仅从宋代文人画中,我们较难直接得知宋代家具使用的具体材料,结合宋代以硬木制作家具的史料记载,同时结合宋代文人编著的植物谱类著作,如陈翥的《桐谱》、张宗诲的《名花木录》《木谱》,可以初步推测宋代文人画中家具的主要材料为硬木、硬杂木、软杂木和竹藤等天然木材。仅在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第二十四卷诸作功限一的锯作中,提到的木种就有硬木——檀木;硬杂木——椆、枥、榆、槐、桐木等;软杂木——白松、柏、黄松、水松、杉木等。在第十二卷竹作制度中还提到了竹筒、竹篾及竹编技艺。南宋佚名《蕉阴击球图》中的条案和北宋赵佶《听琴图》中琴桌的腿足都较为瘦劲,作为承具的木质桌案的腿足要想既造型纤细又满足支撑、承放的使用功能,则非硬木所不能。南宋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中的竹椅、南宋刘松年《松荫鸣琴图》和北宋佚名《文会图》中的竹藤墩均采用天然竹藤材,造型朴素,不事雕琢,是“师法自然”之美的典范。
  用材生动:宋代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到一个著名的艺术观点:“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受此艺术观影响,宋代文人画中的家具较少有繁琐雕琢,而更多的是追求材料的自然之美和生动之美,以凸显材料本身的自然特性、质感、纹理和光泽,尽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生态思想。王世襄先生在《谈几种明代家具的形成》一文中认为宋人《维摩图》中床围子框内的装板就是因取不同木材色泽对比和天然活泼纹理与谨严精密的木工对比才有了脱俗、耐看的效果。
  神——清雅淡泊
  从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到宋代苏轼提出的“离形得似”,可以看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兴趣逐渐从表现物象的外部特征转向表现物象的内在精神特征。欧阳修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苏轼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他们对于淡泊、平淡的倡导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潮流,这种审美潮流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转移到宋代文人画及画中的家具中来。宋代文人画常描绘清新雅致的生活场景,画中家具大多造型极简朴素,搭配牙头、牙条、横帐等合宜的装饰,既能使家具结构稳固,亦能让朴素的家具具有装饰美,再搭配竹叶、怪石,渲染出寂寥萧瑟的气氛,传达清雅淡泊之趣,这与宋代文人士大夫追求清新、雅致、闲适的生活趣味是相匹配的。如北宋佚名《槐荫消夏图》中一位高士仰卧于藤笪榻上,榻侧设有一条案,亦有一扇矩形屏风,幅装雪景寒林图,此画中的家具场景给人一种淡泊闲适之感。再如北宋苏汉臣《妆靓仕女图》中绘有水波纹样的屏风也同样暗含了画中女子的恬适淡然的心境。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