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理论周刊·思想

发力新基建,不必追求“齐步走”

2020-09-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陈晓强

  根据各地公布的重点项目计划,目前全国新基建投资规模已达数十万亿元。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深刻认识新基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科学务实有用的态度,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避免运动式投资倾向,使新基建真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基石。
  当前,以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已成为各地投资的热点领域。根据各地政府公布的重点项目计划,全国投资规模达数十万亿元。
  “新基建”就像是一条新的起跑线,意味着我们正处在一个要么变道超车、要么被边缘化的非常时期。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必须科学谋划“新基建”,积极布局“新基建”,使之成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后疫情时代推进“新基建”,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务实的态度、积极的作为。
  “新基建”不同于老基建,它不是刺激经济增长的短期政策工具,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举措。因此,发力“新基建”,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
  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应坚持“全省一盘棋”,加强分类指导,搞好典型引领,加强监管和调控,防止一哄而起的运动式投资。
  赛迪智库的《我国各省区市“新基建”发展潜力白皮书》显示,山东和广东、江苏、上海等七个省市具有发展“新基建”的较好条件。但我省东西部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技术应用两方面存在明显的落差,发力“新基建”不应追求“齐步走”,而应有所差别。东部地区应加快“新基建”布局,打造“新基建+产业”生态体系,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西部地区应适度发力“新基建”,重点是补齐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的短板。
  “新基建”中,相当一部分不是公共用品,而是属于产业范畴。在投资“新基建”之前,必须厘清公共用品和私人用品的界限,做到“让凯撒的归凯撒,让市场的归市场”,使政府和市场各取所需、各扬所长。
  政府投资“新基建”,还需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受疫情冲击影响,市县两级财政大多成为“吃不饱”财政,在这种形势下发展“新基建”,PPP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具体运作过程中,应防止PPP项目“挂羊头卖狗肉”,杜绝用“保底承诺、到期回购、明股实债”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坚决避免以融资为目的、无赢利预期的“伪PPP”项目落地。
  发力“新基建”,要有科学务实的态度。
  “新基建”的价值不在“建”,而在“用”。近年来,我省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的290个智慧城市试点中,我省占据30席,居全国第一。但在疫情防控中,相当一部分智慧城市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说明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
  发展“新基建”,必须坚持科学务实有用的态度,搞好谋篇布局,并对其中的政府投资及时跟踪审计,搞好绩效评价,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追责”,防止其异化为形象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刻认识“新基建”的科学性和艰巨性,切忌把“新基建”简单地理解为“抓投入、上项目”,以热情代替干劲、以盲目推进代替科学方法,必须深入研究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路径,把握好大势和方向,使其走上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忌把“新基建”只当作一个新口号,纸上谈兵、浅尝辄止,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韧劲扎实推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适宜的应用环境。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引进了一批国外的先进设备,其中很多因“水土不服”而派不上用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外汇。“新基建”也需要有与之匹配的产业基础、承接能力和创新环境。
  发力“新基建”,前提是抓好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化成果推广,提升全社会的数字化水平。
  加快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路人”,必须在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中走在前列,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当前的重点是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共享和交换,更好发挥区块链在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打造诚信政府中的作用。
  加快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电子商务和推动企业上云,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敲门砖”。2019年,我省网络零售额仅占全国的3.7%,与广东(24.2%)、浙江(14.5%)差距明显。制造业中接近一半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设备数字化改造,不敢、不愿、不会上云问题突出。因此,推进“新基建”,一方面要补好电子商务这堂课,鼓励企业更好地开拓网上市场,特别是要立足沿海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企业云上发展。依托上云标杆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设云体验中心,同时引导企业加强与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国家级云平台的合作,推动更多山东制造迈上“云端”。
  积极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增强城市管理数字化水平;建设“城市大脑”,形成人工智能中枢,让城市会思考,让社会运行更有序。推动“大数据+网格化”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拓展,全面促进数字化社会治理。提高公众数字素养,让数字技术赋能每一个山东人,打造数字生活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