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赋能贫困村:一条心 一场仗

2020-05-26 作者: 李梦 孙亚飞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李梦 孙亚飞 报道 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对接省科技厅扶贫项目,将鲁疏种业公司精心培育、号称“贵族瓜”的匠蜜系列甜瓜引进莘县俎店镇杨安州村,以期通过科技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图为杨安州村第一书记段卫东展示匠蜜系列甜瓜。
  更多视频见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第一书记赋能贫困村专题
  ●19名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帮扶的都是莘县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空壳村、零集体收入村。经过一年多跟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跟村干部们谈心谈事跑业务,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眼下,第一书记们又着眼长远,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组织力量,做大农村优质产业,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增强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给村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致富队伍。
  □ 本报记者 李梦 孙亚飞

首批“嘻甜瓜”
跻身高端甜瓜市场

  随着莘县俎店镇杨安州村百亩甜瓜喜获丰收,参观者、购买者、尝鲜者络绎不绝。山东省科技厅驻杨安州村第一书记段卫东就是这百亩甜瓜的“当家人”。见到记者时,两腿沾满泥巴的段卫东刚从瓜棚里出来,双手提着俩瓜,头上顶着绿叶,俨然一位地道瓜农。
  “这不是一般甜瓜,这个新品叫西甜瓜(已注册商标‘嘻甜瓜’),是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与山东鲁蔬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打造,在莘县俎店镇西甜瓜推广示范试验基地项目结出的硕果,是一个科技新品种。”段卫东介绍,莘县有种植大棚的历史,但是俎店镇各村的大棚里,多是黄瓜、茄子等“大路菜”,“大路菜”价格不高,受市场影响波动大,农民增收难。第一书记进村后,决定帮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改换科技新品种。
  距离俎店镇不远的燕店镇是有名的甜瓜种植强镇,段卫东带领杨安州村村民去燕店镇观摩,让他们亲眼看看种甜瓜的好收益。村民们说,早知道种瓜比种菜收益高,也打心底里艳羡那些瓜农,但是苦于没有种甜瓜的技术和经验,不敢贸然改种甜瓜。了解了村民们的想法后,段卫东与第四批省派莘县第一书记领队、省卫健委体改处处长、挂职莘县副书记王伟合计,引进山东鲁蔬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将该公司培育的甜瓜新品种引入杨安州村。
  巧合的是,山东鲁蔬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梁付生20年前曾在莘县推广甜瓜种植技术。那时,他是山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员,帮助莘县大力发展甜瓜产业,非常熟悉莘县这片土地上适合种什么。他二话没说,带着293个甜瓜新品种来到莘县,以俎店镇杨安州村为基地,搞起了育苗、栽种和技术指导、品种推广、品牌运作。
  眼下,第一批“嘻甜瓜”成熟上市,卖相、口感、品质“一级棒”,价格也比一般甜瓜高,迅速被济南、聊城等地的高端消费群体接受,跻身高端甜瓜市场。在试验基地大棚里,梁付生托起一个直径15厘米左右的网纹西甜瓜说:“不夸张地说,这个品种在日本市场上,单个就能卖到200元左右,属甜瓜中的精品。”
村民纷纷改种
“科技粮”“科技果”

  与第一书记段卫东种“科技瓜”助农增收不同,紧邻杨安州村的前马屯村,是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罗志全的帮扶村。前马屯村有村民500多人,其中30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为此,村里510亩地只能种传统品种小麦、玉米,亩均年收入1000元左右。同样来自省科技厅的罗志全在村头的大田里辟出了几分地,种上了高效强劲小麦和糯玉米新品种。与普通小麦、玉米对比,这些科技新品每亩增收六七百元。今年,村民们找到罗志全书记,要求改种他带来的“科技粮”。
  “农民最讲实惠,科技扶贫让农民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所以农民心里喜欢,愿意跟着干。”王伟说,科技扶贫是根本性扶贫。
  与段卫东、罗志全一样,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省红十字会驻莘县古城镇辛庄村第一书记申健,引来了奇异果种植技术,让辛庄村成为我省第三家、鲁西第一家能独立培育奇异果的地方。辛庄村是个传统农业小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第一书记申健到村后,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党员、村民代表到海阳市参观学习奇异果和苹果种植技术。第一书记申健带着村“两委”与海阳市对接,首批引进4000株奇异果苗,种植了1亩,仅果苗就能卖出10万元。按照挂职莘县副书记王伟的要求,申健又带领村民把房前屋后闲散的坑塘废地垃圾沟整理出来,平整了90多亩土地,计划全部种上奇异果苗,带动周边几十个村庄种植奇异果。他们注册了“新辛奇异果”商标,寓意“新生的辛庄村”。辛庄村还与海阳市果木种植基地签订了保价回收合同,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种植优质特色品种,发展特色产业是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们经过多方调研、学习找到的扶贫发力点。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去年4月进驻莘县后,走村访户,摸底排查,掌握了每个村致贫原因。为让第一书记们尽快找到治村之策,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领队王伟邀请第三批第一书记们来莘县讲课,一一介绍19个贫困村的弱点、强项,王伟还率领19名第一书记走出去,到产业强村、富裕村、典型村考察学习,回来后一个村一个村地谋划发展思路,最终找到了依靠党支部改种特色果蔬、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
  按照第四批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的安排,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济南大学驻朝城镇西花园村第一书记张富来,带领西花园村村民到安徽亳州考察,引进了当地有名的中药材苏北菊。他们还请来日本专家,为村里论证水、土壤、气候等种植条件。结果显示,西花园村的土质、水质完全达标。“以前这些地种茄子、辣椒,每亩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种苏北菊一季每亩挣6000元,还可以再种两季,每亩综合收益超过五六万元。”张富来告诉记者,眼下中医药药材产业风生水起,西花园村的苏北菊已与亳州一家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不愁销路。
任堂村六成老旧棚
“排队”改造提质

  莘县是农业大县,传统种植能手多,但是他们缺技术,少知识,眼界受限,因循守旧种植传统果蔬,增收遇到天花板。“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学习新技术,改种新品种,村民才有主心骨。”王伟说,高附加值品种要走高端市场,让农民获得高收益。
  张鲁回族镇是莘县有名的蔬菜大棚种植镇。前来收购芸豆、黄瓜等蔬菜的商贩随处可见。山东省体育学院驻张鲁回族镇南安头村第一书记王鹏入村后,与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建起了12个高标准温室扶贫大棚。“棚里即将种植高标准无公害蔬菜,直供学校食堂。”王鹏说。拥有15年种棚经验的南安头村党支部书记王存计也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他说:“村周围有5个大型蔬菜交易市场。虽然蔬菜不愁卖,但价格始终上不去,原因就是同类同质蔬菜太多,蔬菜品质没有拉开档次。”他们调查了市场,认为无公害有机芸豆比普通芸豆每公斤高出四五元。
  张鲁回族镇任堂村家家户户种大棚菜,最早一批种植户有20多年的种植历史,他们的大棚属于“老破小”,温控效果差,种植时间比冬暖大棚差不多缩短一季。对老旧大棚改造提质,是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省铁塔集团驻张鲁回族镇任堂村第一书记布乃英的驻村工作切入点。布乃英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方式,流转、收回一批“老破小”,改造完成了8个标准冬暖大棚,每个占地3亩(包括约1亩的配套设施占地),种植高标准有机蔬菜后,把大棚转包给村民,能够增加村集体资产。村民们看到标准冬暖大棚产出比老旧大棚高了近乎一倍,纷纷要求改造提质老旧棚,目前,全村60%的老旧棚进入标准化改造提质“排队中”。
19个村调种植结构
“调”出好效益

  “农民一家一户闯不了市场,第一书记们把产业发展起来,就要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或村集体开办公司形式,把产业做起来。”王伟说,有了合作社或公司,第一书记们离村后,村民们也能依靠合作社的力量跟市场对接。
  成立张鲁回族镇申官目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就是这一实践的成果。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省体育学院驻张鲁回族镇申官目村第一书记吴大明是个“80后”,驻村时,他发现村里连党员座谈会都召集不起来,于是下决心建立村党支部,7次带村党支部人员外出考察学习,通过流转300亩土地成立粮食合作社,吸纳社员62人,种植效益好的小麦良种和糯玉米等粮食作物,把合作社增收的15%留给村集体,确保村集体年收入14万元左右。
  在第一书记领队王伟看来,合作社(或公司)是带领农民闯市场的根本力量,也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才能带领农民走向富裕。“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对脱贫有信心,对党组织有信心。”
  省派第四批第一书记帮扶的都是莘县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空壳村、零集体收入村。经过他们一年多时间的摸爬滚打,跟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跟村干部们谈心谈事跑业务,帮村里修路架桥盖大棚,杨安州村、前马屯村、辛庄村、西花园村、任堂村、申官目村在内的19个村的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在19名省派莘县第四轮第一书记带领下,通过改种“科技瓜”“科技果”“科技粮”“科技菜”,调整种植结构,“调”出了好效益。眼下,第一书记们又着眼长远,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组织力量,做大农村优质产业,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增强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给村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致富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