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2020-05-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上口镇:遍访贫困户,解困暖人心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寿光市上口镇扎实开展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遍访贫困户行动,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每到一户,上口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都细致询问贫困户家里的生活情况,对照检查表认真核实每一项扶贫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收益表信息是否准确。
  各村党支部书记对本村困难群体进行逐户走访,切实发现和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两不愁三保障”、饮用水安全等情况进行重点关注。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不我待、迫在眉睫。下一步,上口镇将以“钉钉子”的精神,通过严格自查自评,补齐短板,补强弱项,将各项政策、措施落细落实落到家,确保各项帮扶政策、措施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时,上口镇把防止返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即时帮扶、兜底保障、内外联动长效机制,通过设立扶贫专岗、爱心驿站、消费扶贫等方式,全面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刘嵘 王博)
台头镇:扶贫下足“绣花功夫”
  今年,寿光市台头镇多次召开脱贫攻坚工作培训会、推进会,动员全镇上下把准“四个导向”,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全力以赴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地见效。
  不负春日好时光,厉兵秣马正当时。台头镇帮扶干部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台头镇聚焦脱贫攻坚工作短板,实施“精准”培训,全面提升帮扶干部履职能力。全镇开展洁居行动,出台《台头镇洁居行动实施细则》,明确标准,从细节出发,提升贫困户基础环境及公共服务水平。各村结合村情实际,积极谋划、挂图作战,比学赶超,补齐短板,紧盯目标任务,强化工作举措,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
  台头镇明确细化各包片领导、党总支书记、帮扶干部、村干部等任务和职责,形成上下贯通的责任落实体系。全镇实行“日调度”制度,由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脱贫攻坚调度会,各包靠领导、党总支书记汇报当日工作推进情况,对共性问题集中梳理,对存在难点统一研判。把脱贫攻坚作为各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对履职尽责、工作突出、表现优秀的村级党组织及时通报表彰、树立典型。
  台头镇各总支安排部署帮扶工作,盯紧近期自查评估及市扶贫办督查反馈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逐户分析研判,逐项整改销号,以问题整改落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全镇建立扶贫工作“常态化”机制,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将每月15号定为扶贫工作日,全体帮扶干部入户走访,拉家常、问冷暖,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各村建立长效走访机制,分类施策,建立村级台账,对走访情况纪实管理,持续巩固帮扶工作成果。
  把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考核重要指标,开展常态化督查。台头镇政府成立专项督查小组,对全镇382户享受政策贫困户随机抽查,发现问题予以通报并纳入年底考核。各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村干部、农村党员作为脱贫攻坚一线“主力军”,把脱贫攻坚当作重点工作来抓,当作底线来守,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使命担当,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在下一步的脱贫工作中,台头镇将继续加大精准脱贫力度,用“绣花功夫”让扶贫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让脱贫工作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王亮)
张敏敏:养鸭种棉打工撑起家
  “这是前两天上的1万只鸭苗,养得好40天左右就能出栏了。”5月10日,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南木桥村村民张敏敏指着健壮的鸭苗说。早上6点到鸭场转两圈,观察鸭苗生长情况,匆忙吃了两口饭后,她还要赶在7点半前到村附近的工厂上班。工厂是工作12个小时休息24小时,晚上7点半下班后张敏敏就能有一整天的时间跟丈夫一起料理鸭场。
  今年34岁的张敏敏勇挑家庭重担的背后是,她照顾着残疾公公、左腿被截肢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
  2008年,张敏敏与丈夫李小亮结婚时,5间平房是全部家当。2009年腊月,张敏敏怀孕8个月时,李小亮在去上班的路上出了车祸,左腿截肢。李小亮出院后20多天,儿子出生了。祸不单行,张敏敏的公公又不小心摔倒住进了医院,两人住院前后花了近20万元的医疗费。
  为养活一家人,张敏敏刚出月子,就到附近工厂里打零工。孩子大点以后,她承包了5亩棉花地。从没种过棉花的张敏敏,在棉花成长期,40多斤的喷雾器一背就是一上午。棉花收获的季节,别人家都会雇人采摘,而张敏敏为了节省费用,从不舍得雇人。
  2014年年底,李小亮安装了假肢,张敏敏便筹划着要干点什么。张敏敏知道,只有让丈夫忙碌起来,才能帮他更好地“站”起来。想来想去,张敏敏决定新建一个鸭棚。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第一个鸭棚得以顺利建成。
  鸭苗刚刚进棚,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从头学起,张敏敏和李小亮干脆把床搬进了鸭棚,吃住都在鸭棚里。为减轻劳动强度,天成集团帮助张敏敏在大棚里安装了全自动上料线,行动不便的李小亮也能独自操作。建起鸭棚后,张敏敏早上4点起床,去棉花地里拔草、打药,8点再去鸭棚,中午回去给公公和奶奶做饭。傍晚,她还要去学校接儿子回家。积累了一年养鸭经验后,夫妻俩趁热打铁,在2016年又建了第二个鸭棚,两个鸭棚一年能出5至6批鸭,管理好一年就能有3万至5万元的收入。
  养了两个鸭棚,种着棉花地,这些还不够。张敏敏一心想多干点活挣钱还债。2017年村子附近工厂招工,她跟李小亮商量一人留下守鸭场,一人去厂里打工,下了班还能继续干鸭场的活。
  起初,李小亮认为每天连轴转工作太累,不同意张敏敏去,但拗不过张敏敏的坚持最终同意她去厂里打工。就这样,从2018年到现在,养着鸭、种着棉花、打着工,张敏敏已坚持了两年有余。有人问她累不累,她都会说:“累呀,但还掉的账越来越多,值了。”
  晚上8点从厂子里下班回到家,丈夫李小亮正在辅导孩子复习功课。张敏敏赶忙回屋换衣服吃饭,吃过饭她还得去鸭场转一圈看看。
  残疾的公公老有所依,截肢的丈夫重燃生活信心,稚嫩的孩子在茁壮成长。“家人在,家就在。只希望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张敏敏说。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