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变“股东” 年增三份收入

2020-04-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赵念东
  通讯员 郜玉华 报道

  本报菏泽讯 “到5月,这棚葡萄就能上市,少说也能挣四万多块钱。”4月2日一大早,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房庄村村民朱凤松就在自家温室大棚里忙着搭网架,来帮工的几位村民,有的除草,有的浇水。
  “去年3座大棚收入十二万块钱,加上15亩土地入股,分红一万二,全年收入十几万。今年争取收入达到二十万。”朱凤松告诉记者。
  房庄村位于沙土镇北部,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3户,贫困像一块大石头,压得村民直不起腰来。
  “俺村以前产业基础薄弱,组织涣散,连续22年都没有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刘启新告诉记者,当时的村干部、村民都感觉抬不起头来。
  变化是从2017年省派第一书记进村后开始的。
  2017年2月,在青岛农业大学派驻沙土镇房庄村第一书记杨健的支持下,房庄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依托青岛农业大学援助的350亩果蔬采摘基地发展特色果蔬种植,让农民变“股东”。村民通过对自家土地入股流转,获得农业产业化收入;在作物种植、加工过程中,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获得劳务收入。合作社发挥技术优势,把原有土地进行大规模整合,通过统一种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在科技创新和协作服务的过程中为农民增收。
  “现在蔬果基地带领我们赚了点钱,一年能收入将近一万块钱,生活上还过得去。”正在村蔬果基地内打工的脱贫户李凤春知足地说。今年66岁的李凤春因为右腿残疾,生活困难。蔬果基地筹建时,村委给她垫付2000元入股资金,她每天在基地干活有60元工钱,去年年底,她还拿到分红。
  “我们村这两年变了,村里狭窄的泥巴路变成了标准沥青路,原来的土坯房全都建成了新楼房,还安装了路灯,村里卫生天天有人打扫,不再是垃圾遍地。自来水入户,村民喝上洁净水。”房庄村老党员刘志权乐呵呵地说,村里变美了,村干部、村民也有精神头了。
  据沙土镇党委书记田坤阳介绍,目前,房庄村已建设22座拱棚、20座冬暖式大棚,村民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务工收入和土地流转费三份收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176人,已全部脱贫并继续享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