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新基建”为何备受关注

2020-03-09 作者: 盛刚 来源: 大众日报
  ■当前形势下,基建托底经济是对冲疫情冲击的较好方式。但大力发展“新基建”的作用并不止于此。
  “新基建”的主线是科技创新,要义是为改变经济结构提供基础建设支持,它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提升长期竞争力,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
  □ 盛 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经济下降已成定局。如今,国内疫情虽明显好转,海外风险却呈加剧之势,并给中国带来“倒灌”威胁。为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拉动内需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升。在稳妥有序抓好复工复产之外,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更是唱起了重头戏。其中最受关注也最被寄予期望的,非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莫属。
  众所周知,增长有“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出口。为何眼下只有投资中的基建投资尤其是“新基建”备受青睐?
  毫无疑问,消费和服务业近年来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但受疫情冲击也最大,即便今后出现报复性反弹,一季度的损失也很难完全弥补,只要疫情不结束,传统消费就很难有明显起色。而出口受外部影响较大,有脆弱的一面,今年前2个月出口下降15.9%就是明证。消费和出口不可控因素太多,相对来说,投资——政府既能抓得住,扩张也有空间,理所当然要在当下挑起稳内需稳增长的大梁。
  投资也分三块: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房地产投资,“房住不炒”是大前提,适当增长就好;制造业投资,更多受周期和市场因素影响,恢复较慢;基建投资则可由政府通盘考虑积极推动,因此是更直接、见效更快的稳增长手段。事实也正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已公布的重大项目投资总额逾30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投资额在3万亿左右。从各省份情况看,基建类投资规模占年度投资计划比重一般不低于三成。投资方向包括交通、物流、跨境电网、生态环保等,也包括不少高精尖产业项目。
  提起基建,人们就想到修桥铺路盖房子,但现在更亮眼的是“新基建”,着力点在建网铺线盖基站。具体来说,“新基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新基建指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基础设施,广义上的新基建还包括了特高压、充电桩和轨道交通。很明显,“新基建”特点在于,它是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针对“旧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它兼具科技与基建的双重属性,而科技创新是主线。由于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历经多年发展,已相对成熟,而“新基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更具想象空间,自然也最受世人青睐和市场追捧。
  当前,虽然“新基建”在体量上、对GDP的贡献上远不能和传统“铁公基”相比,但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疫情暴发使线上需求集中释放,更成为加力发展“新基建”的催化剂。中长期来看,“新基建”投资增速明显高于传统基建不可避免。显然,“新基建”代表了方向和未来。从“新基建”的影响来看,基建补短板会对轨道交通、医疗养老、公共设施等行业产生直接拉动作用,并间接提振工程机械、水泥建材等行业,这与传统基建的作用相似,而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等狭义新基建,不但直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还会通过创造新基建环境,催生出更多的产业应用,带来更多爆发性的应用场景,推动更多相关平台和产业链的发展,也会通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新建、更新和升级,扩大城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总之,当前形势下,基建托底经济是对冲疫情冲击的较好方式,基建承担稳增长重任责无旁贷。但大力发展“新基建”的作用并不止于此。由于“新基建”的主线是科技创新,要义是为改变经济结构提供基础建设支持,因此,它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提升长期竞争力,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新基建”也是基建,是基建就必须关注投资效益,新基建之“新”,不能只体现在投资领域,还必须实现投资方式的创新,过去那种大水漫灌盲目刺激的老路不能再走,必须基于新基建行业的特性和规律,对项目实施精准支持,要更好发挥市场的引领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并广泛调动民间和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新基建”只有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真正将资金投入到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弥补发展短板的紧要领域,才能在为短期提振经济服务的同时,又起到不断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