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物价涨幅如何

2020-02-17 作者: 盛刚 来源: 大众日报
  ■一系列政策举措,对平抑短期物价上涨和稳定预期起到积极作用。就目前来看,虽然疫情严重,但全面恐慌性抢购并未出现,整体物价涨幅也在可控范围内
  □ 盛 刚

  今年1月CPI同比上涨5.4%,涨幅较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涨幅创2012年来历史新高;环比上涨1.4%,涨幅也胜于往年。毫无疑问,今年1月下旬全面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物价变动增加了不确定因素。疫情之下,物价会不会飞涨?疫情过后,物价又将何去何从?
  春节期间物价上涨是常态,但CPI涨至5.4%,大大超出市场预期,上一次这么高的涨幅,还要追溯到2011年的10月,当时CPI涨幅为5.49%。1月CPI同比涨幅缘何如此之猛?过年及今年与去年春节错月当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加持也不容小觑,虽然疫情全面暴发发生在当月下旬,却来势汹涌且影响广泛。
  首先,今年春节在1月份,而去年春节在2月份,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提高了今年的同比涨幅;其次,在环比上涨的1.4%当中,约70%来自食品上涨拉动,猪肉、鲜菜等价格上涨又是其主要“推手”。1月鲜菜环比涨幅最高,猪肉价格环比再上涨8.5%,既有春节需求增长的原因,也有供给不足的刺激。另外,由于1月春运返乡人流量大,交通服务需求增加,带动交通和通信环比上涨1.4%。所有这些春节期间正常的涨价因素,都因疫情的暴发而有所强化。各地的严防严控,一定程度上打断了果蔬、肉类等农产品以及其他日用品的正常市场供应,已是明眼可见。
  虽然春节因素逐渐消退,但疫情防控仍在继续,而疫情全面暴发是自1月下旬始,因此对2月份物价的影响会更大,会给CPI上涨带来较大压力。一方面,大量企业开工延期,部分地区交通、物流受影响,导致生产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疫情不确定性又造成恐慌,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食品抢购及医药、医护用品、服务等价格上涨较快,而且短时间很难缓解。数据表明,2003年3月-5月非典时期,全国CPI环比涨幅平均比前三年对应月份均值高0.2个百分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今年CPI同比涨幅在高位持续的时间恐也将长于此前预期。
  在疫情防控期间,消费者对物价变动的敏感程度远超平日。正常的市场供应受阻,而广大居民的食品、日用品刚需依旧,本已成为物价上涨的诱因,且由于缺乏安全感和预期不确定,又导致很多人倾向抢购或囤货,会进一步强化市场供需紧张并加大物价上涨压力。此时,保供应、稳物价及稳预期便格外重要。而这正是当下各地区、各部门在着力做的工作。一手抓“菜篮子”商品供应,积极畅通物流,一手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惩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这一系列政策举措,对平抑短期物价上涨和稳定预期起到积极作用。就目前来看,虽然疫情严重,但全面恐慌性抢购并未出现,整体物价涨幅也在可控范围内。
  另外,除CPI同比涨幅创近年新高外,PPI同比连续3个月趋势性回升,并在时隔7个月后再次“转正”,也引人注意。不过,1月份PPI同比涨幅仅有0.1%,主要是和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有关,基本没受新涨价因素影响。再考虑到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仍在继续,PPI的“转正”恐很难持续。而由于2月份大量企业延期开工,市场需求减弱,PPI倒很有可能重返负值。当然,未来随着疫情逐渐结束、企业有序复工、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等需求拉动,PPI仍有望恢复到正增长区间。
  新冠肺炎疫情对通胀数据形成扰动已是既定事实,但总体来看,影响主要是短期的,尤其是对2月物价的影响可能更大,但不会推高全年CPI“水位”。好消息是,到2月15日,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量已经连续12天下降,湖北地区在放宽确诊标准之后,13日起新增确诊病例数据也连续三天呈下降态势,表明疫情扩散能力在消退。而且上周起,全国各省份除湖北以外,已陆续分类分批有序复工复产,随着工农业生产秩序和交通物流逐渐恢复正常,日用物资充足供应有望得到保障,供求关系也将重新达到平衡。总之,疫情对食品等商品CPI的持续影响有限,更不会引发物价全面持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