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事

加强公共卫生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2020-02-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阅读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郭佳
  2月10日晚,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社交账号上发布消息称,世界卫生组织牵头成立的新型冠状病毒国际专家组先遣队已经抵达中国,将和中方人员合作,贡献专业知识,解答实际问题。这既是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抗击疫情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有助于国际社会接下来更好更高效地抗击疫情。在此之前,在经历了两次专家会议的审慎评估之后,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自2009年以来世卫组织第6次宣布国际公共卫生事件。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建立于2003年非典之后,并写入2005年世界卫生大会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中,本质上是一个预警和响应系统,目的是帮助国际社会预防和应对可能对全球造成的紧急公共卫生风险。
  当前,公共卫生安全已成为非传统安全领域一个重要议题,除了强化各国预防、控制和响应机制以外,加强公共卫生国际合作也势在必行。事实上,人类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不断与病毒作斗争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传染病跨越国界的几率和速度大大增加,任何一个国际社会成员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休戚相关,惟有国家间“集体一致行动”,在全球层面上协同作战,才能抵御公共卫生危机。从萨斯病毒到禽流感,再到埃博拉等,历次战“疫”无一不是在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下最终得以控制,避免了全球蔓延的局面。特别是当疫情发生在卫生体系脆弱的欠发达国家时,这种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回顾2014年西非爆发的埃博拉危机,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主导,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众多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就令人难忘,它们为疫区提供大量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支持,充分体现出各国团结一致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优越性,特别是在疫情结束后帮助非洲国家重建公共卫生体系,并研发出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在几年之后爆发于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多方支援。截至2月14日中午12时,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白俄罗斯、柬埔寨、加拿大、埃及、法国、德国、加纳、匈牙利、印度尼西亚、伊朗、意大利、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尼泊尔、新西兰、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苏里南、塔吉克斯坦、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土耳其、阿联酋、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等33个国家政府,欧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移民组织等4个国际组织向中方提供了疫情防控医疗物资,还有奥地利、巴西、捷克等17个国家政府和联合国人口基金宣布将向中方提供相关医疗物资,此外,智利、赤道几内亚、朝鲜、马尔代夫、蒙古、缅甸、瓦努阿图等国政府和联合国驻华机构也向中方提供了其他形式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多国科学家、公共卫生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围绕新型冠状病毒专题展开科研攻关,评估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水平,加快诊断试剂、疫苗的开发,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携起手来阻断疫情,并为今后可能再次爆发的疫情做准备。正如谭德塞所言,我们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的唯一途径,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
  与此同时,作为“风暴眼”的中心,中国在抗疫斗争中的努力以及负责任的精神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与高度评价。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实施了全方位的政府和社会总动员,防控的强度和规模史无前例,在疫情发展的重要节点果断采取封城措施,封一城保的不仅仅是中国,也有效遏制了疫情向其他国家蔓延,第一时间识别出病原体并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为国际社会抗击病毒争取了机会窗口。尽管目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中国采取的措施正在产生积极的效果。
  迄今为止,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其实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最古老的切断传染源和隔离的方式来对抗病毒,通过科研实现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并最终找到治愈的途径是全球科学家的终极目标和人类战胜传染病的唯一选择。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当下,还是疫情结束后的未来,举国际社会之力进行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都是尤为必要的。它需要为应对下一次传染病或者全球流行病制订方案和中长期路线图,需要建立全球防疫体系,通过多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家的有效合作,共同面对人类复杂的公共卫生及健康问题,让全人类从中受益,包括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改进、疫苗的研发、公共卫生多边机制体制的建设、病毒信息及科研成果的分享等。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公共卫生这一医学问题本身的纯洁性,尽可能地去掉它的政治色彩,因为一旦公共卫生被“政治化”,那么以人道主义救援为主旨的医疗技术、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就会反而居于次要地位,这也是人类在历次抗疫斗争中所吸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