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洗一洗眼,润一润心

2020-01-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重塑了沂蒙山这座精神之山。主创人员自始至终遵从了美学上的陌生化原理。同时,歌剧还将残酷的现实浪漫化,虚实结合,意境更深。
    □ 逄春阶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全国巡演到第85场,迎来了一批特殊观众。1月18日晚,出席山东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一起在省会大剧院观看了这部作品。演员谢幕时,代表们、委员们起立鼓掌。我注意到,好多人在观赏时潸然泪下。知名画家王居明委员说,好久没有过看歌剧流泪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可以这样展现,红色故事可以这样讲,太了不起了;编剧、作曲、导演都很棒,演员们,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也都很棒。可谓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力作。
  这部歌剧之所以成功,凝聚了艺术家们的智慧和才华,倾注了真挚的情感。我和王委员交流了一路,觉得有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这部歌剧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重塑了沂蒙山这座精神之山。主创人员自始至终遵从了美学上的陌生化原理。
  沂蒙老区的革命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如果跳不出传统的讲述模式,你还没开演,观众就猜出你要演啥了,就没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老故事如何让人耳目一新呢?歌剧《沂蒙山》从渊子崖遭鬼子袭击,村民奋起自卫,八路军冒死救乡亲开篇,回答了乡亲为什么跟八路有了过命的交情——你舍命救我,我也舍命救你。于是有了一幕幕:抚养海棠长大的舅舅孙九龙,率领乡亲为了掩护受伤的八路军而牺牲;新婚的丈夫林生,参军走上前线,为掩护乡亲们献出了生命;为保护八路军的遗孤小沂蒙,海棠不得不忍痛牺牲自己的儿子……“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此去不畏身先死,报答乡亲养育情。”这样的讲述比以前更集中、更具有戏剧冲突,也更符合生活逻辑。
  我了解到,为深切体会并细致地呈现沂蒙人民的精气神,主创团队曾先后6次到沂蒙山创作采风,其间,剧作整体架构进行了9次大改。目的就是一个,就是不重复,不应付,不凑合,要新,要陌生化,旧故事要讲出新意。这部戏,除了剧情的陌生化处理外,多媒体的运用让舞台有了立体感、纵深感,当然也有了陌生感。
  其次,将残酷的现实浪漫化。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实结合。战争是很残酷的,但那场海棠月下送郎出征的舞台氛围很美,很安静很浪漫,很有意境。还有海棠梦中跟丈夫相会的那段戏,梦幻的感觉与现实交汇,传神有味儿。儿孙满堂,是幸福的,可是海棠却为革命牺牲了家庭,成了孤身一人。歌剧的结尾让他们团圆。在揪心动人的大戏结束之后,大幕重新拉开,除了演员集体鞠躬谢幕,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一片丰收的金灿灿的麦田。舅舅和另外三个壮士复活了,英雄丈夫复活了,稚气的儿子复活了,一家人相拥在舞台中央。大家合唱《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大团圆结局,悲喜交集。面对其情其景,不由你不动情不动容。
  再就是,它遵循了声乐旋律至上的创作原则。山东艺术学院李瑞华委员说,这部歌剧一反西洋歌剧的传统创作手法,大量融入了中国戏曲、山东民歌及山东快书等民族音乐艺术元素,使它的曲调、歌词及曲式结构更加民族化、本土化,使其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音乐审美标准和听觉习惯。最使她难以忘怀的,是那首世人皆知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在剧情的跌宕起伏中连绵不断,似乎在娓娓地向观众诉说着山东人民那对祖国、对子弟兵的浓浓的爱。
  位卑未敢忘忧国,家国情怀,感天动地。沂蒙老区人民和子弟兵,为了一个承诺,生死相依。夜幕下,走出剧院的代表们和委员们依然沉浸在紧张剧情和优美的旋律中。省话剧院副院长董旋委员是音乐版《沂蒙山》的参与者,她说,看演出一定要到现场,现场感是最接近艺术的,也是最震撼的。
  王居明委员说,艺术之间是互相启发的,歌剧《沂蒙山》绝对洗涤灵魂,滋润心灵,它会触发创作灵感。我说,你画一支红梅吧,背景是皑皑白雪,希望你画出一幅倾注情感的好作品。王委员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