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知守为上 岁月画迹

——郭志光先生从艺60年教学与学术成果展举办

2019-12-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雄无争 500cm×260cm 2014年
  梦相倚 68cm×68cm 2000年
  风雨飞香 200cm×250cm 2014年
    □ 本报记者 李可可
  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7日,“知守为上 岁月画迹——郭志光先生从艺60年教学与学术成果展”在山东工艺美院美术馆举办。这是郭志光先生继2017年中国博物馆“南风北韵”大展后的又一次重要展事,此展更倾向于教学和学术成果的体现,更是郭志光先生60年艺术之路的精彩回顾。
  在郭老的艺术生涯里,“南风北韵”的理念始终贯穿,也理所当然地体现在本次展览中。
  照郭志光先生自己的解读,所谓南风,就是他十几年在南方求学,被南方艺术院校的校风、学风、画风所浸染,刻骨铭心的同时大受裨益,并在其后通过一生的努力把那些理念和风格带到北方,以求融合。“浙美求学对于我一生的影响太大了。”郭老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老师何等严格。那时系里开会,系书记刘苇总是说:“没带速写本的请出去!”开会为什么还要带速写本呢?是为了培养随时观察、记录的习惯。“不可以满足和停留于课堂上所学,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到课外开阔眼界,去临摹、写生、创作。”陆维钊先生是最严格的老师之一,他要求学生一周交六张书法作业,但是这六张作品是从几十张作品中挑出来的。并且,如果学生用的是陈墨或者写得草率、不合规格——比如有涂改,墨不能透到纸背,就通不过。“表面看一周只有两节书法课,但我们周末、寒暑假都在写。老师强调十年楷(书)才能写行(书)。”郭老的书法就是这样在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坚持下达到了根基坚实、气韵纵横、正大昂扬的面貌,且能不拘一格以书入画,完善了大写意精神。
  教学是个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过程,郭志光先生的很多教学方法都来自恩师的亲身示范。其中陆抑非先生的模式严谨又科学,令人印象深刻。陆先生从白描练习、临摹宋人画册到临摹任伯年和当代画家的小写意,一步一步带领。课堂上的教学和课外的练习量基本上一比一,也就是说,完成临摹后接着就要到生活中去写生,并且仿照临摹去练习和创作。一年级到三年级严格打基础,四年级去全国各地写生,五年级搞毕业创作,一整套校风、学风、画风的延续贯彻,无疑可令学生受益终身。
  这些经历造就了郭志光先生的艺术人生,也给他树起了真实可行的教学样板,老一辈美术教育家的拳拳之心、舐犊之情,他也一并继承。60年从艺,50余年为师,如今到了新时代,教学环境大不相同了,郭志光先生为当代学子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条件而感到高兴,但也惋惜他们“负担”太重了,“电脑啊、手机啊、微信啊、视频啊,太忙了,很难专一了。”
  工艺美院原来是个技工学校,她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奠定了在全国美术院校中的重要地位,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期的师资大融合——从鲁迅美院、四川美院、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以及其他一些画院调来了很多老师,整个学校学术气氛浓厚,如同郭志光先生从南方带来严谨先进的学风一样,这些都类似“南风北韵”,自然会形成合力,结出硕果。
  如果说南风是引入,北韵就是落实,是郭志光先生创作梦想的具体实施,是他对气韵、画韵、墨韵、神韵的不断领悟和总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思理为妙,物与神游”,郭老把这个看作写意精神的最高境界。在艺术探索和提升的过程中,画家得到了精神和笔墨上的双重自由,郭老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飞鸟禽兽、花草游鱼随手拈来,尤其钟情鹰鹫题材。可以继承前人构思,但未必学前人表相,鹰和鹫的造型都是他自己写生而得,成为个体化的笔墨样式。当然,他深受李苦禅等大师的影响,曾经亦步亦趋,只是在后期的创作实践中,通过理解和消化那些精髓而得到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成果。郭志光先生笔下的鱼,不局限于传统笔墨中的鳜鱼、鲤鱼、金鱼,他更乐意尝试新的样式。为了画三文鱼,他几次去温哥华,到三文鱼洄游的地方写生。走近生活,从生活中提炼作品构思、变化表达手段,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追求模式。
  本次“知守为上 岁月画迹——郭志光先生从艺60年教学与学术成果展”着重体现郭志光先生教学上的成果,这也是他作为一名教师最乐意展示和分享的内容。几十年来,教学工作是他自我提升的主要动力所在,也使他更加谦虚务实,“你在教室里是个老师,但是在创作中还是学生,还是要学习和追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眼高手低。如果轻易就对自己满意了,就是眼低了。只有眼高了追求才高,才更有创新的能力和提升的空间。”
  作为全国著名花鸟画家、资深美术教育家,郭志光先生的画笔不但是写意的工具,更成为一种指向、一根标杆,诠释和引领美术教育的正大方向,惟愿学子都可“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石涛语)”,不负时代,不负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