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生命存在与文学艺术

2019-12-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杨守森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省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个人著作《艺术境界论》《艺术想象论》《审美本体否定论》《20世纪中国文学问题》《灵魂的守护》《追寻诗性之光》《生命存在与文学艺术》共7部;主编全国性教材有《文学理论实用教程》《新编西方文论教程》《西方文论》等;主编有《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国当代作家的心灵历程》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先后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计6项。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杨守森

  该成果是作者历经20余年完成的一部专著。该著综合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病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注重从人的身体机制入手,结合古今中外相关的艺术家个案及文艺现象,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创作规律、艺术家的素质,以及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作家、艺术家身体特征入手,探讨了其生命存在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身体形态的独特构成,以及所发生的任何变化,都必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从而影响其创作。与不同身体形态所致的不同精神个性相关,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亦各有长短,但就作品个性而言,却无高下之别,都是人的生命之树上绽开的精神花朵。因此作家、艺术家只有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才能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2.从作家、艺术家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入手,分析探讨了其生命存在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文艺研究中,既要注意某一相同年龄段导致的作家、艺术家的某些相似或相近之处,又要注意到人的年龄有时序年龄、生理年龄与精神年龄之分。从文学艺术史上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家、艺术家来看,往往是因突破了时序年龄与生理年龄的局限,才爆发出与众不同的生命能量,才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性别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在:与生理心理机制的差异有关,形成了人类文学艺术园地中刚健粗犷与婉约纤丽等对比鲜明的两大世界。创作实践证明,作家、艺术家,无论男女,只有立足于与性别相关的自我生命体验,才能保证作品动人的个性与质感。
  3.从生命感应角度,深入探讨了艺术形式问题。认为诸如节律、图式、声色之类与人的生命之间的感应,是艺术作品形式美产生的重要根源。因生命感应存在不变的原始性的机体感应与可变的文化性的心灵感应两种情况,艺术形式同样体现为双重审美价值,即稳定的命理价值与动态的文化价值。前者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继承性,后者则在促使着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
  4.对艺术天才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艺术天才问题曾长期为人讳言,实际上,天才并不神秘,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指源于遗传、生理机制等方面的天资(英语即genius或natural gift);二是指已在某一领域表现出某种非凡才能的个人(英语即geniuses或a man of great gifts)。前者可称之为潜在天才,后者可称之为谓现实天才。艺术天才,同样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创作需要天资,但潜在天才要成为现实天才,还要赖于主体的自我发现、文化修养、特定技能的教育训练,以及时代特征与文化氛围的激励等。
  5.对科学技术与文艺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基因科学与人工智能两个方面。认为基因信息与艺术家的创作才能、个性、艺术形式及作品内容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据此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文学艺术的形式共同美之类问题;人工智能之应用,虽丰富了文艺表现手段,提高了创作能力,但本质上属于机器的电脑,尚无法创作出真正具有人性境界的作品。就其发展前景而言,也还看不到电脑能够完全代替人脑的可能性。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仍需要人类自身的智慧与潜心创造。
  6.从人类的生命特征入手,进一步探讨了艺术功能问题。与文艺理论界通常认为的文学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不同,认为艺术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理功能,如振奋人的生命活力,扩展人的生命空间,缓解人的生命苦恼之类;二是文化功能,如激发读者对自由幸福的生活境界,对公正善良的人格境界的向往等。在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我们能够体验到的正是这样两个方面的综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