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中华文化之根

2019-11-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华景 整理
  在不同的民族那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逻辑,而这些逻辑背后又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规则,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密码本”。本书深度挖掘零至九这十个数字背后的文化秘密,阐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丰富内涵。
   空无
  世界从何而来,万物从何而来,不同的民族看法大不相同。在中华文化看来,世界是从什么都没有开始的,也就是从无开始的,世界万物是从无演化生成的,这就是所谓“有生于无”。
  道家讲无,佛家讲空,其实空也就是无,只是用词不同而已。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存在变化的万物都是从前边的事物生出来的,那么最初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的东西是从什么都没有生出来的。并且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使用“无极”这一概念,提出人修道的目的是“复归于无极”,也就是重新回归到无边无际的空无的状态。
  强调世界万物最初产生于什么都没有,在这一点上印度和中国有相似的哲学观念,佛道两家的根本世界观并不矛盾,根本观念高度一致,这是佛教能在中国广为传播、广受信奉的最重要的原因。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佛教本来就强调无,而到了中国之后经过一个时期,到了唐朝发展出一个中国化禅宗流派,其代表人物六祖慧能有一首著名偈语,也就是谈佛说法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的意思是世界归根到底是“无”,佛教让我们悟到这个“无”,并不是在这之外给我们另外一个世界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是让我们认识“本来无一物”这个根本,达到一种毫无牵挂的解脱。
  儒家原本只是谈“仁”,并没有谈“无”。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根据道士陈抟《无极图》,在其所著的《太极图说》中对道家“无极”一词作了新的解说,把“无极”作为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命题,表达“有生于无”之意。这一哲学大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文人的世界观。虽然宋明理学和儒学在一些基本理念上有重大差异,但毕竟理学仍然举着儒家旗号,所以也可以说到了宋代,儒、释、道三家的世界观在根本上趋于统一了,对世界的解释归根到底都归于一个“无”字。
  中华文化中的这个无就是空无,无极就是空无终极,但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有和尚强调这种空又不是绝对的,所谓不是“顽空”,为此东晋时候研究佛教理论的僧肇,曾经专门写过一篇《不真空论》,强调“真空不空”。道家和理学的无极,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这就像是无限趋近于零,但又不是绝对的什么都没有。于是你可以在空无之中体会出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所以禅宗高僧让你听“空谷之音”,让你在体悟空无中去实现大彻大悟。
  中华文化的世界观,除了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非物质世界,而且非物质世界还是很庞大、多层级的。中华文化中的无,显然不是指这种非物质的世界,因为非物质世界和物质世界一样,都属于“有”,用现代科学说法就是“暗物质”。无是指物质世界、非物质世界的共同来源、共同的根本。
包容
  因为尊崇无,而且认为“有生于无”,所以中国人的心灵领域并不局限于物质世界,而是非常重视物质世界之外的冥冥之中的世界,以及这种冥冥之中的世界背后的状态。中华文化并不简单地断言世界是某个造物主所创造,即使有这样的说法也认为是一种初级的神话,人们总是相信有一个不可知的、当然也是不可估量的未知世界的存在或价值,并且对它总是怀有一种审慎的敬畏和敬重,不敢简单地忽略或否定。例如,在宗教领域里,一般不会尊敬一个神而否定其他神的存在价值,这使得中国人对外来文化有一种难以想象的包容力,甚至对外来宗教的神因不了解而更有一种兴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处的国度。
  由于这种包容,似乎中国人对于宗教、文化和科学的态度,都显得近乎实用主义——谁能对自己目前关心的事物给出某种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方法,就倾向于相信、接受他的说法。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多数人的信仰很难做到坚信不疑。例如,人们相信科学,但是并不等于就是科学主义者,许多中国人依然对于科学所不能直接证明的领域抱有一份敬畏心,不会用简单、武断的推理去证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就一定是什么。当人类用物质的手段了解太阳系时,中国人不会简单地相信世界都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当感官只是感受到物质空间的存在时,不会简单地否定其他空间存在的可能。当然,上面所说的是指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大的中国人。确实,有一些深受西方某些理论影响的中国人,已经远离了这些原则,那是因为这样的中国人尽管是黄皮肤、黑眼睛,但在精神世界里却已经没有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
得道
  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道”。“道”这个概念来自老子的《道德经》,孔子也使用过这一概念,不过他的使用也可能来自老子的影响。老子讲“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说,“道”存在于有和无之间,既像有又像没有,却把有和无连接起来,打通了,从而体现了无支配万事万物的看不见的作用,背后是无在支配有的生生不息的运行。在中国人的意识中,越是隐蔽的世界,越是起到支配的作用。所以过去国人对于冥冥之中的命运和风水的相信,似乎更甚于其他国度的人。
  既然存在道,就要努力认识和接近道,如果能得到道的真谛,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胜于得到人间任何东西。所以中国人向往“得道”。所谓“得道”,就是达到在有无之间自由行动、自由支配的状态,所谓出神入化。那么谁最为出神入化?中国人最喜爱的“得道”的艺术形象是孙猴子,其法名就是“悟空”,也就是了悟了空无的真谛,于是就可以在有无之间随心所欲,随意变化。
  空无用数字来表示就是零。因此也可以说,零是中国哲人认定的世界本原,零是中华文化世界观的根本,是中华哲学之根,是中华文化之根。零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不知道这一点,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华文化。
西方文化的根
  西方文化之根在于一,而不是零。每个民族的古代哲学都追究过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古希腊哲学追究世界的本原,总是倾向于有一个实体的或者隐蔽的存在。而更多的哲学家都比较实在,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他们把世界的本原归为水、火、气等,或者是某种具体的、单一的物质,或者是某种物质状态。后来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把世界归于一种精微的物质颗粒。
  当然,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并非都把世界归为某种物质。例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有点儿接近中国的《易经》的某些观点。就西方大多数有影响的哲学家而言,他们的世界观,总是认为世界要归于一个什么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数字,而到了中世纪整个社会宗教化之后,则是将世界的本原归于一个唯一的神,认为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神造出了整个世界。
  到了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有一位哲学家的世界观有了突破,他就是德国的黑格尔,他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绝对精神”。但有一种说法是,黑格尔受到了东方哲学的很大影响,试图超越西方哲学的局限。不过,这个“绝对精神”仍然不如中国哲学中的“无”“空”来得彻底。绝对精神还是一种“有”,其实还是西方哲学中认为世界有一个决定一切又不被一切决定的实体或隐蔽的存在的说法的变种。
  西方人总是相信世界背后有一个绝对的东西,他们的大脑似乎很难理解哲学上的空无这个概念。当地球中心说被科学摧毁之后,开始有一批人不再相信唯一的神,但是许多人又把既有的科学当作唯一正确的东西,把既有的科学当作唯一的神一样来崇拜,不再相信科学既有结论范围之外的东西。这并不奇怪,也是因为他们把万事万物都归结为数字一的思维方式的结果,只相信唯一的东西。
  《中华文化密码》
  钟国兴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