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9-11-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威海高新区:
法徽点点光 照亮精准扶贫路
  □金少红
  
  整齐的屋瓦、粉刷一新的墙壁、包裹有序的电线,在翻修后的房屋里,主人一边把帮扶干警往里让,一边开心地说:“这次结实了,也亮堂了,快进来看看!”这是威海高新区法院精准扶贫的一个场景。房屋主人叫都基言,今年77岁,近期威海高新区法院干警协调各部门为老人翻修了房屋。
  威海高新区法院自2016年起负责帮扶初村镇马石泊村5户贫困户,经过两年的脱贫攻坚有3户脱掉了贫困户帽子,目前剩下都基言、姜文凯两户,均属年迈体弱、无“再造血”能力的老人。经过前期几次走访,干警们发现两位老人年龄差不多,但他们的需求有共同点也有差异。都基言有三个子女,不愁吃穿,但子女们都不能经常回来探望,加上耳背,这让老人与外面的世界又多了一层阻隔,内心寂寞孤独;姜文凯73岁,一辈子未婚,无儿无女,住在敬老院,虽然一日三餐无忧,但现在行动不便,长年卧床。两位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结,就是孤独。
  为了帮助老人排解孤独,法院干警在坚持每月走访慰问、送日用品的基础上,常常陪他们聊天,对姜文凯老人则会格外买些点心、零食。姜文凯老人独居惯了,性格上有点儿孤僻,对陌生人有抵触情绪,一开始不愿与干警们聊天,对带去的东西也只是漠然地收下,但是干警没有放弃,坚持每月去探望他、陪他谈心,终于打动了老人,现在法院帮扶干警成了他“能说得上话的人”,每次看到干警来了都像见了自己的亲人,嘘寒问暖,常叮嘱不要总去探望他而耽误工作。
  姜文凯腿脚不方便,都基言老人耳背,干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18年,威海高新区开展“各界聚合力 共圆微心愿”活动,高新区法院积极联系发动干警认领,从扶贫基金里拿钱为姜文凯购买了一辆轮椅,并为都基言购买了助听器。都基言高兴地说:“我以前的耳机坏了,一直想再买一个,这下好喽!”姜文凯则敞开心扉说:“我现在吃得好,住得好,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你们啊!”
  都基言老人的“住有所居”问题则是干警们的心病。2018年,老伴因病去世,三间瓦房更显冷冷清清,且因年久失修屋顶瓦片参差不齐,墙壁灰暗,下雨天烟囱根处还会漏雨。为了让老人住得安心,法院干警积极联系村委会、区扶贫办、区住建部门为老人免费翻修了房屋。在冬季来临前,老人欢欢喜喜住进了焕然一新的新居,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李伟
  
  今年以来,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把镇域环境整治作为“幸福邹坞”建设的重要内容,投资4000余万元纵深推进镇域环境整治工作。
  突出建设强基础全力开启“美颜模式”
  每天空闲在家门口的广场转转成了刘庄村村民李井泉的习惯。建广场、建公园只是邹坞镇域环境整治工作的一项内容。为了给群众快乐健康生活服好务,该镇投资2000余万元,新修洪陈路、兴盛路、庄头沿河路、南安阳入村路等道路7.4公里,改造提升了甘陈路、枣曹路、府前路9.6公里。同步改造道路两侧墙体立面8.3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4.6万棵,为群众打造出“净齐美”的路域环境。以蟠龙河绿道为主轴,打造了西南至东邹坞休闲娱乐生态长廊2.9公里,沿线建设了以蟠龙河休闲公园为中心的活动场所4处。该镇还新建了3处农贸市场,精心打造街头游园12个、景观性界域节点17处,新建达到三类标准的公共厕所10处,配套建设了驻地林荫停车场、汽车充电桩、垃圾分类点等公共设施。在全区率先实施了驻地强弱电下地工程,原来的“线路蜘蛛网”问题得到彻底根治,城镇颜值越来越高、服务功能越来越全。
  突出管理抓提升全面展现“绣花功夫”
  城镇管理,在细微处才能见功夫、见态度。在镇域环境整治工作中,该镇坚持建管并重,全面落实9条主干道路网格化管理,明确街长、路长37人。率先实施环卫一体化市场化外包,高效运转垃圾中转站,保证垃圾日产日清。成立了20余人的执法队伍,联合32个村的新时代文明志愿者,对镇域路域环境进行规范化、常态化管理,镇容街貌井然有序。同时,强化数字化城管建设,安装了高清探头,并与综治、派出所视频监控联网,实现镇域综合整治实时管理,既有绣花般的耐心和细心,又有现代化的手段,城镇管理的精细度和广大群众的文明度越来越高,用真功夫“绣”出了“美丽整洁、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大美邹坞新画卷。
  突出特色塑亮点全域打造“邹坞名片”
  “苏果超市门前的电动车车主,请您把电动车按顺序停放,谢谢您的支持、配合!”在邹坞镇数字化城市管理监控平台前,管理员正在用“语音呼叫系统”提醒正在停放车辆的群众。在智慧城管建设中,邹坞镇在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监控平台的同时,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并开通了“语音呼叫系统”,实现了远距离实时对话,第一时间制止乱停乱放、乱贴乱画等不文明行为。他们还将智慧城管平台与派出所、综治办进行联网,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这也成为邹坞城镇管理的特色亮点之一。
薛城区邹坞镇加大投入
纵深推进镇域环境整治
  □房霞
  
  近日,临沂大学红色馆提升后重新开馆,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史诗》成功首演。这“一馆一曲”落地开花,标志着学校红色文化育人又迈出新的步伐。
  
  红色馆,思政教育的神圣课堂
  冬日苍穹下,红旗劲飘扬。11月24日上午,临沂大学提升后的红色馆重新开馆,迎来首批参观师生。走进新红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正墙中间的LED大屏幕,正播放着反映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历史和沂蒙精神内涵的纪录片。硕大圆形顶灯上展示的抗大旗帜和临沂大学校标,以及侧墙上“三山一坡”革命纪念地照片,在鲜红底色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红色馆自2011年建成以来,已经接待了校内学生和校外朋友20多万人次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外国语学院学生吴雨涵,一入校就在老师带领下参观了红色馆。听说红色馆提升后要开馆了,她和几位同学又相约来看看。“新馆以红色为基调,展示了红色的革命精神,感觉很大气,看后很受教育。”她最近刚获得“全国高校十佳标兵升旗手”称号,看到红色感到更加亲切。
  “新红色馆包括沂蒙文化源远流长抗大基因播撒沂蒙沂蒙精神光照千秋红色基因世代传承4个部分,还有序厅和尾厅。”参与设计的张学强教授这样介绍。“原来的红色馆和校史馆是一体的,此次提升就是把两馆分开,突出各自的价值功能,”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任庆大说,“校史馆主要梳理学校的发展历程,展示学校的办学成就;红色馆则集中展示抗大精神和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及育人成效。两者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党委副书记刘占仁说:“临沂大学是一所具有浓厚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大学。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弘扬沂蒙精神三五七工程,依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将红色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培养临大特质,已经形成鲜明的育人特色。”
  
  沂蒙史诗,浸润心灵的红色乐章
  11月25日晚,临沂大学历时5年精心打造的大型民族交响乐组曲《沂蒙史诗》在临沂大剧院成功首演。演出由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甫建担任指挥,临沂大学敦煌管弦乐团与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联袂演出。
  灯光璀璨的大剧院座无虚席。开篇首曲民族交响乐《远古》,以宽广徐缓的节奏、古朴悠远的旋律,再伴以充满深情的吟诵,立刻将观众带入了悠久的沂蒙文化中,感受扑面而来的沂蒙精神气息。
  音乐学院140名学生与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奏家们一起,以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表现,将《沂蒙史诗》表现得酣畅淋漓。“在这几个月里,中央音乐学院、山东歌舞剧院的老师们手把手地帮我们排练,逐个音节、逐类乐器为我们纠正音准,使我们的演奏技巧飞速进步。大家一起不畏艰难刻苦排练,我想这本身就是在践行沂蒙精神吧。”他们觉得,半年来虽然日日夜夜在辛苦排练,但是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受到了实践锻炼,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敦煌管弦乐队指挥陈建国说:“《沂蒙史诗》组曲撷取了《蒙山情》《沂水谣》《沂蒙姐妹》《铁血丰碑》《沂蒙赞颂》等9个乐章,从头至尾贯穿着《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采集了沂蒙民间音乐风韵,运用了当代创作理念,全方位、多视角地讴歌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此前,展现沂蒙精神主题的形式有京剧、芭蕾舞剧、歌舞剧、电影和电视剧等,《沂蒙史诗》以民族交响乐形式展现沂蒙精神,这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沂蒙史诗》随后将在临沂大学演出多场,届时将由陈建国担任乐队指挥,为全校师生献上一场“沂蒙精神”的红色音乐盛宴。
  为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临沂大学先后自编自排自演了“沂蒙精神乐舞剧三部曲”《沂蒙畅想》《沂蒙印象》和《沂蒙情深》,先后获得泰山文艺奖等。“最近,我们又推出了舞剧《渊子崖》和艺术党课《初心》,”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秀庭说,“沂蒙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音乐资源,我们有责任深入挖掘这些精神财富,努力打造一批艺术精品和综合艺术实践平台。”
  “临沂大学是抗大一分校与沂蒙革命根据地共同孕育创建的革命老区大学,传承抗大基因、弘扬沂蒙精神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的鲜明特色和巨大优势。”学校党委书记李喆表示,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两种精神办学,努力培育学生“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努力建设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
又添“一馆一曲”:临沂大学红色育人谱新篇
  △提升后的红色馆序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