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识人谨防“近视眼”

2019-11-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马洲兵

  识别人才“千里马”,不能囿于小范围,落入“印象圈套”“学历陷阱”;而必须着眼于大局,着眼于长远,真正实现人岗相宜、德位相配。
  解放战争时,组织上任命曾在英国留过学的刘明寰为第一兵团军工部长,有些干部对此想不通、说怪话。王震将军得知后说:“你们都是近视眼!要懂得,子弹打不到的地方,科学知识是可以打得到的。”
  近视又称短视,看眼前清楚,看远处模糊。患“近视”的人往往只留意身边与当下,不关注全局与未来,不及时配上眼镜、矫正视力,难免因小失大,甚至好心办坏事。识人用人,尤其如此。
  现实当中,识人“近视”的情况,真不鲜见。有的看不到年轻干部的潜力活力,只见“相对资历浅”——“嫩了些吧,能压住阵吗,哪有用老同志稳妥呀。”有的看不到交流干部的眼界视野,只见“一时情况生”——“外面来人有啥好啊,门还摸不着呢,还是土生土长的用得放心顺手。”有的看不到干部的长处优势,只见“素质有短板”——“张三性子太急、李四学历太低、王五个子太小……”看谁都不如意、用谁都不理想。还有的不看干部的变化发展,只见“曾经犯过错”——“放着那些先进典型不用,干吗要用受过处分、长了斑点的呢?”如此等等。
  “花开自有花落时”“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事业发展,总是需要一些年轻人“小步快跑”、一些年长者“腾位让座”。艾森豪威尔初踏欧陆战场时,排名在366名美国将军之后。正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短短四年间,由一名上校被闪电般擢拔为五星上将,担任起300万大军的统帅,指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战役。识人用人,必须眼界开阔,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干部少些吹毛求疵、多些铺路架桥。
  有道是“将相本无种”,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有的同志以为上名校、学历高,似乎就应该早用重用,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学识不等于胆识,名校不代表名次,讲起来滔滔不绝,做起来未必头头是道,知识只有消化了才是营养,否则只是脂肪。历史上的马谡,不就是被“口头兵法”误掉性命的吗?古时智者大多出身贫贱,傅说修筑过城墙,吕望贩卖过笊篱,百里奚养过牛,诸葛亮耕过地。那个为国战死的周处,更是典型的“浪子回头”。选人用人落入“印象圈套”“学历陷阱”,很可能导致看人失真、用人失准。
  鸟有两翅,四肢便只剩两脚,没了双手;牛有两角,嘴里便不再长牙,只能嚼草。任何人都是有所长亦有所短,正所谓“十全十美是上帝的尺度”。陶行知曾告诫教师“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里有爱迪生”,识人用人一旦近视,落选的可能正是那些瓦特牛顿爱迪生们。何况,机器运转靠的是零部件有机配合,选人用人重要的是岗位需要、用其所长,搞好个体“长板”的优化组合,才能“箍”出一个“大桶”“深桶”来。选人用人囿于小范围,在矮子里面拔将军,让二等兵当营长,难免造成领导班子“骨质疏松”。
  有人向印第安射手请教造箭心得,得到的答复是:把箭杆削直了,其他马虎一点没有关系;箭杆不直,别的再完美无缺,也难一矢中的。同样,选人用人,最重要的是看清人才的基本面——关注大德、公德、私德这个“箭杆”直不直。德者才之帅,所谓人岗相宜,关键是德位相配。
  选人用人上的近视眼,往往来源于“小心眼”“势利眼”。作家孙犁生前讲过,创作需要忘记名利、忘记利害、忘记好恶、忘记私情。识别人才“千里马”,说到底,也是要靠“忘我”的境界,着眼于大局,着眼于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