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倚门回首”清照词意名家创作访谈(五)

王小晖:风柔日薄春犹早

2019-11-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风柔日薄春犹早 王小晖 68cm×136cm
  王小晖 1956年生,山东济南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主席。
□ 本报记者 霍晓蕙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
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倚门回首”清照词意诗书画雅集已过去两月有余,系列访谈仍在进行,温度未曾消减。画家们从古典意味中衍生的纸上意趣各有不同。在王小晖笔下,是一派风柔日薄的平稳冲淡之景,在这样的情境里,心情似云淡、似风轻,也夹杂着几许寂寥,恍惚又清醒。
  在诸多的清照诗词中,王小晖选择这句“风柔日薄春犹早”来描绘,恰是因为这句词以清淡、简省的文字“轻描淡写”,情感色彩强烈却又有所羁绊,似一股清泉从心底涌出,随即又轻轻收住,化作涓涓细流。
  古典诗词中,王小晖钟爱李白和杜甫,从他们的诗意中觅得画意再自然不过。对于李清照这位伟大女词人其人其句,王小晖也曾多次尝试描绘,但却一直未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角度”。所以几年前接到李清照纪念馆的专题创作邀请时,尽管她心里颇有些遗憾,但也只好拒绝了。参加这次关于清照词意的“约绘”,和书画界几位相熟的画友依题各自创作,像是一次很别致的“考试”,心里有些小兴奋:是时候找到那个“角度”了。起笔前,王小晖查阅了大量图片资料,再次印证了她以前就发现的一个现象:画家们画李清照,容易从女词人“悲”的角度切入,展现其爱国情怀、丈夫气概的也不少,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人所特有的浪漫,特有的安然闲适的情调,却较少被画家们所捕捉。“那么,我就表现李清照闲散的一面吧!”角度找好了,“风柔日薄春犹早”这句词恰好延展成一个轻松愉悦的画面:在这早春时节,卸去冬装,换上夹衫,走进春风里,看看这柔和美丽的光景吧。完成后的画面,色调很素朴单纯,说是游春图也好,赏春图也可,通过对人物表情、眼神的刻画,将一位知识女性对良辰美景的感触细腻呈现。王小晖并没有试图通过画面“讲故事”,“故事”交给李清照的词吧,交给观众去想象吧。词意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就在于此,它有三个作者,一个是词人,一个是画家,另一个是观众。
  王小晖的一个闺密曾这样评价她:青年时是个大女人,大格局大情怀,没有小情调;中年时是个小女人,小雅小趣,信手拈来。的确,她早期的创作如《霜晨》《摇篮》《共剪西窗》等都将视野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在着眼重大社会题材的同时,她的绘画则更多地展示出女性的情调,让人感觉到一个画家生命的诗意和圆润。
  在王小晖的心里,凡美丽的生命都是充满诗意的,生活里的浪漫处处可寻。她怀着一颗欢喜的诗心,以灵动的线条去勾勒古典和现实中的美丽的女性,在对情韵的捕捉中,低吟浅唱着诗意的生命。
  蕴藉含蓄的情绪并不需要施以浓墨重彩,所以王小晖的写意仕女画以“清淡的抒情”而见长。“我画画有个特点,人物是具象的,背景是抽象的。”王小晖说,从自己上大学搞创作时,就有这样的一个“抽象背景”的倾向,潜意识里是不愿意把背景画得“实”从而把空间固定住,后来在创作里,这种“抽象背景”越来越明晰,要么抽象,要么干脆空白。“老同学、老画友梁文博说过我的画是‘蜻蜓点水’,我所追求的是国画里的‘笔不到意到’。”
  王小晖曾是全国美展的“获奖大户”。她先后共参加过六届全国美展,多次获奖。今年9月,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却未见王小晖的作品。原来她又有了新的探索——以漆画《花雨》入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漆画展。这幅作品以三个女孩为表现对象,以抽象元素、平面构图来呈现春花烂漫时节的一个浪漫场景。
  漆画植根于中国传统漆艺,和工笔重彩有某种相通之处,但工艺比重彩还要复杂些。王小晖画过瓷板画,那种窑变后的未知性让她着迷。几年前,漆画也吸引了她,这种和工艺结合的创作在她看来“迷人极了”,“除了宣纸之外,我想尝试更多的材料。”她说。
  至于新的创作计划,王小晖说,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取之不竭,今后会创作更多的词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