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街道兴产业强基础,抓民生促和谐,坚持“生态建街、和谐立街、商贸富街、旅游兴街”

莲花湖畔谱新篇

2019-11-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胡克潜 王颜贞 殷壮 于静
  
  秋末冬初,汶上县城北的莲花湖波光潋滟、水天一色。莲花湖连接着汶上县的城市和农村,也关联着其所在地汶上街道的发展方向——既要抓城市社区治理,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招大引强致力于新旧动能转换,又肩负着城市建设的重任。3个社区、12个村,汶上街道一头挑着农村一头挑着城市,走出了一条城乡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街道作为派出机构,始终不忘‘服务、诚信、敬业、拼搏’的汶上街道精神,服务于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服务于辖区老百姓。”汶上街道党工委书记付天平说。2016年底街道成立以来,他们牢牢把握“求突破、争进位”总要求,弘扬“实干担当、创新争先”的汶上精神和“担当、实干、创新、团队”的汶上棚改精神,坚持“生态建街、和谐立街、商贸富街、旅游兴街”的工作思路,兴产业、强基础,抓民生、促和谐,努力实现街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抓民生,促和谐
2000多户棚改居民将住新房

  汶上街道东关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部有个办公室,在里面办公的全部是原东关村的村民代表,他们在这里的身份是项目监督委员会工作人员。“房子建好了是我们住,棚户区改造最大的受益者是咱们老百姓,我们不上心谁上心啊?”项目监督委员会负责人、东关村党支部委员张宗喜说,自打项目开工起,村里就选出懂建筑、懂技术的村民代表,成立了7人的项目监督队伍,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程监督。东关社区棚改项目高标准顺利推进,预计明年五一前,东关村719户的老百姓就能住进新楼房。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棚改的过程和结果都要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在棚改工作攻坚克难的最后时期,街道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参与棚户区改造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彰显出领头雁"的作用;深入棚改一线和被征收人家中,了解问题、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义不容辞地当起了老百姓的“主心骨”。全体参与棚改工作的党员干部任劳任怨,投入到推进协议签订、房屋拆迁等工作中,发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办公室的灯光里,在被征收人的屋檐下,在拆迁现场的尘土中,到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让人民群众满意,民主、公开是根本。征收补偿方案广泛征求了群众意见,并经过村民代表进行表决,调动和发挥群众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品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程序规定将征收公告、补偿方案、评估机构、评估结果等情况进行公示,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工作进展情况、宣传惠民政策,让群众去了解和监督,确保被征收人的知情权。汶上街道为确保整个征收范围内一盘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依法征收补偿安置,统一定标准、定方案,坚持政策不变样,一把尺子量到底。正是在这样的“棚改精神”激励下,汶上街道棚改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2017年以来,拆迁房屋2000余户,占全县棚改任务的三分之二。预计2年内,这些棚户区居民将陆续住进崭新的楼房。
老屋变民宿
共享农庄让乡村振兴可持续

  温馨舒适不失农家特色,高档装修里融合着田园风光。10月15日,汶上街道八里桥村王卫东家闲置了15年的老房子改头换面,变成了高档民宿。
  原来,早在今年4月,八里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就和王卫东签订了空闲房屋经营权流转协议,明确房屋所有权归王卫东所有的同时,将其流转给村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获得2000元流转费。村里同时以合作社的名义和第三方公司合作,经营闲置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共同获益的“共享农庄”模式。
  “大批农民进城的背景下,农村很多房屋、宅基地被闲置下来,不仅浪费资源还影响村容村貌。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盘活农村土地、闲置住房等资源,可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先手棋’。”街道办事处主任李伟介绍。今年以来,他们开始在八里桥村试点“共享农庄”模式,目前已有30多户村民和王卫东家一样签订了空闲房屋(空闲宅基地)经营权流转协议,打造农家乐和民宿;同时流转耕地700多亩,打造池中种藕养鱼、岸上种植果树、树下养殖芦花鸡的立体经营模式。
  2019年,汶上街道城区以7个村庄存量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依托,以莲花湖湿地为核心,坚持规划先行、项目试点突破的原则,发挥区位优势,以特色农业、创意农业、循环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建设生态美丽乡村。重点抓好乡村民宿、“共享农庄”、康养基地、农耕体验、特色观光等新业态,建设汶上城市的后花园、“菜篮子”“果园子”,努力打造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示范区、休闲观光度假区、生态康养宜居区和都市农业新高地。
引来新动能
闲置建筑成了康养项目

  新旧动能转换迭代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汶上街道莲花湖畔一处闲置多年的建筑被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实现转型升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已经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10月9日,在即将竣工的汶上县莲花湖康养院大楼上,院长荣令旗介绍,去年开始,在汶上街道、汶上县卫健局的招引下,江苏南通客商选择汶上,投资打造汶上县莲花湖医养融合康养项目。项目在闲置多年的莲花湖大酒店基础上,进行高端设计、改造和装修,建设设计床位600张,集养老、养生、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省内一流的医养融合康养院。
  “双招双引”是新动能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2019年,汶上街道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抓手,以招才引智为保障,重点抓好项目落地开工建设、项目包装申报和重点产业招商,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弛耐德科技有限公司废润滑油复配分装、再生纤维项目、传耀智能环保型软木工艺制品、康达购物广场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近期与江苏绿港现代农业集团和威海联桥集团就合作事宜分别达成共识。同时,以3个企业闲置厂房为依托,包装申报省级科技孵化器。下步街道以软木加工、再生纤维、正权纺织项目为主体,打造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立起上下游企业相互衔接、共生代谢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社区书记越当越“矮”
矛盾纠纷越来越少

  “孟书记,小区大门口的地有点脏,我去打扫了一下。”“孟书记,小区有栋楼上的电线漏电,得赶紧找人修一下。”……近大半年来,汶上街道西门社区的上访大户杜玉庞(化名)变了——上访的事不提了,却经常到社区服务中心向社区党委书记孟昭海汇报自己做了哪些好事。
  转变源于汶上街道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街道构建“1+6”服务体系,即在街道办事处建设一处党群服务中心,同时结合辖区村居区位规划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社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街道打破基层党组织之间原有的组织壁垒,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将辖区所有党组织全部纳入管理和联系范围内,团结驻社区单位党组织、驻社区社会组织,推进社区党建向群众靠近。
  “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典型的成果示例转变党员干部的思想,捂热老百姓的心窝。”付天平说。街道整合党建、综治、计生等网格,实行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实现了“党建主导、多网合一、一网多能”。根据楼宇位置将党支部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建立起“网格长—楼长—楼栋长”三级体系。以党支部牵头,利用好物业公司资源,整合党建工作、基层治理、政策宣传等6站,推进“7+X”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发挥O2O便民服务平台作用,建成“聚力先锋站”,将党的服务下沉到居民家门口。“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的“全科社工”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在汶上街道,服务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情怀。“不管处理多复杂的问题,首先把自己的位置放下来,一定要看得起群众、尊重群众,这样就能把矛盾化解个七八成了。”孟昭海深有体会地说。在街道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影响下,他和群众交流时让对方坐高凳,自己坐马扎;抬高群众的邻居辈,把自己降到小字辈的角色。他这个书记越当越“矮”,社区却越来越和谐。就这样,孟昭海在积极为老杜解决问题的同时,还经常请他到社区里喝喝茶聊聊天,渐渐成了亲似一个姓的“叔侄俩”。就这样,有着3万多常住人口的西门社区也成了社区党建的典范、红色传承的基地、共驻共建的家园和志愿服务的楷模。
  ①生态优美的4A级景区莲花湖湿地
②规模种植的金丝皇菊喜获丰收
③山东省最美志愿者张茂路义务宣讲雷锋精神
④改造提升后的西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角
⑤北门社区居民在打太极拳
⑥东关社区回迁楼建设项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