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济宁,增添创新“活水”

一年内与20多家高校院所合作

2019-11-05 作者: 国乐 光社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国乐 光社 德琬
   本报通讯员 张伟光

 10月31日,济宁的清晨同往常一样安宁祥和,但在圣都国际会议中心,一场深刻诠释高质量发展的聚会悄然而至:中科院沈阳分院与济宁签署战略合作,中国科学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济宁中心、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宁分院同时揭牌,来自全国的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和济宁市125家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个令人激情澎湃的时刻。
 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济宁已与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中科院大学双创学院等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可谓是“智”汇济宁。
 煤电围城,煤电产业“一股独大”,全面转型振兴,任重道远,济宁苦思冥想,探索转型之路。如今多家院所与济宁密集“联姻”,带来一系列处于科技最前沿的高精尖项目,老工业基地因“智”汇而焕发勃勃生机。文化底蕴深厚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全国科研院所、高校的目光。
 新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高性能伺服电机控制器产业化项目……在对接活动中,2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再加上不久前在汶上动工的中科新材料项目等,涵盖了半导体器件、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新引进的科技创新平台。这些项目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国内985、211高校及海外创新领军人才,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基金等。项目科技含量高、规模大,产业化前景明确,将给济宁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济宁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劲的动力。
 以“半导体智能传感器产业化项目”为例,项目采用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团队,建设高可靠磁敏智能传感器生产线,属国内首创,填补空白产品。
 “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全面科技合作的开始,特别是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济宁中心的建设,这是中科院沈阳分院与济宁市共同的一个科技合作的平台,建成以后会吸引中科院更多的科技专家来到济宁,跟企业相结合,使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中科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表示,还会建设相应的科技合作研发平台,和中科院相关的研究所和专家搞好对接,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到济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活水”滋润。思想不解放和制度不创新就引不来“活水”,而思想和制度恰恰是创新的源头。
 与中科院沈阳分院联系对接的济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12月,既不像科研单位,也不像行政单位,也正因如此,研究院决策高效,机动灵活,能够实现精准对接,因为它了解济宁产业,了解高校院所的技术,从而能够促成院企有效衔接,帮助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项目落地。
 不到一年的时间,济宁就与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中科院大学双创学院等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创新创业共同体项目3个,加盟专业研究所6家,5个技术创新项目达成落地意向。
 “济宁产业技术研究院不搞技术研究、不搞基础性理论研究、不搞产业方向调研,就搞成果转化。”济宁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斌介绍,通过产业院招引的项目,招商引资速度快、推进效率高,这充分证明了“院地合作”模式是对的、高效的,有利于成果产业化。
 前不久,落户汶上化工产业园的山东中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功能新材料项目,从接触商谈到落地仅用了40多天;大连防腐涂料的项目,从洽谈到签约只用了一周时间。
 下一步,济宁将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以及企业技术的需求,与科研院所、高校精准对接,引进一批成果、招引一批人才、转化一批技术,为济宁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