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整合医养资源,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医养结合机构设立流程——

城阳区85%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

2019-10-25 作者: 肖芳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肖芳 本报通讯员 张岩

  “万阿姨摸着有点发烧,喘粗气,请大夫赶紧过来看看!”9月17日早上,在青岛市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7楼的失智护理区,护理员王玉华打通了内线电话。就在9楼,有一个失智院护医疗团队,4名医生、3名护士常驻,随时为包括万阿姨在内的150位重度失智老人提供专业医疗服务。
  两分钟后,主治医师王全利带着护士,来到了92岁的失智老人万阿姨的病床前。经过一番用药,老人身体的异常状况很快缓解。
  在该福利中心,所有入住老人不仅可以得到专业的生活照料,还可以享受近在咫尺的专业医疗服务。“每个入住老人的基本信息、个人病史,我们都有详细记录,并及时更新。”王全利说,医护人员除时刻在岗待命外,还会定期对失智、半失能区进行查房、巡诊,确保老人病情稳定甚至改善。
  作为一家养老机构,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能够为入住老人提供近零距离医疗服务,源于其与青岛圣德医养集团的深度合作,并配套有二级专科医院。中心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圣德提供成熟的医疗技术和运营管理服务,共同面向失智、失能、半失能、可自理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近年来,城阳区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推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协作或并建的方式合作,大胆探索革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来说,医疗服务是刚需。”城阳区卫生健康局医改健康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苗欣介绍说,在促进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方面,除了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这种“公办养老机构+民办二级医院”的深度合作模式之外,城阳区还探索了以下几种路径:
  一是支持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即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与就近养老机构建立可持续医疗服务协作机制,开辟协议框架内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预约就诊和急救绿色通道。
  二是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医养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和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设置老年病床;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向康养服务延伸,共计增加康复、社区巡护床位31张;民营医疗机构加速转型。
  截至目前,城阳区已建成运营医养结合机构17家、占比达到养老机构总数的85%,开放养老床位4073张,构建起设施完备、功能健全、服务多样的医养网络。此外,城阳区还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简化医养结合机构的设立流程,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类型、性质、规模,实行备案、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管理,推行政务服务机构“一个窗口”办理。
  医养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的迫切需求,也切实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记者了解到,青岛市在全国率先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了可持续的养老资金来源:青岛市医保参保人因疾病、伤残等原因常年卧床已达或预期达6个月以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情基本稳定,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定低于60分,可申请长期护理保险待遇。长期护理保险不设起付线,参保人接受医疗专护、护理院医疗护理、居家医疗护理、社区巡护服务期间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报销比例为80%至90%。
  92岁的任阿姨,因失智住进了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据其女儿于女士介绍,母亲现在每月花销主要包括生活护理费、医疗护理费和医疗治理费,后两者分别可以通过长期护理保险和医疗保险报销,报销比例达到90%。这样算下来,每月自付费用在3000元左右,极大减轻了家属的照料负担和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