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文化事业发展群众文化,广饶——

为群众打开丰富多彩文化之窗

2019-10-17 作者: 贾瑞君 李明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谭 芳 隋春蕾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群众文化,到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广饶县在增强文化实力的同时,进一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为群众的精神生活打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广饶不断推进文化建设,使世代传承的文化财富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强队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社区喜事排着来,党员干部是表率。成片楼房盖起来,百姓日子在福海……”台上演员用亲切的乡音,精湛的演技歌颂党的好政策,讴歌美好新生活,台下观众看得喜笑颜开,这是9月份以来,不时发生在广饶街道西苑社区的一幕,主角是咏梅剧社。
  “退休后,我成立了咏梅剧社,一是图个乐呵,为了健康;二是对吕剧的热爱,想把吕剧传承下去。”咏梅剧社团长张永军说。张永军在高唱低回的吕剧唱腔中长大,曾任东营市吕剧团团长,任期内他带领吕剧团新创剧目《潮涌黄河口》《孙武》《乡人俚曲》《马书记上任》等作品,使吕剧唱响山东、走向全国。
  据了解,咏梅剧社虽由5个农民、6个退休人员组成,但“庄户”剧团也能唱“专业”戏,在2018年11月举行的“山东省优秀庄户剧团大赛”中,斩获“全省十佳剧团”、“优秀组织奖”,演员张好芳荣膺“山东省十佳演员”称号。近年来,咏梅剧社“送戏下乡”演出近400场,连续两年获得广饶县“进千村、乐万家”戏曲考评第一名。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初期,受经济大潮等因素影响,许多民间艺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加。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市民休闲文化和以群众自娱自乐、自发形成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开始深入人心。
  春节、元宵节期间是群众文化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排练、表演传统民间文艺节目。广饶县的民间文艺种类繁多,形式活泼,流行较广的艺术形式有高跷、狮子舞、旱船、罗汉头、竹马、霸王鞭、秧歌、腰鼓等。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饶县在春节期间组织全县民间文艺演出,已经延续几十年。2000年,全县开始举办“广饶之夏”广场文化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年,通过活动把文化产品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心坎里,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近年来,广饶县坚持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实施“一村(社区)一年五场戏”公益服务,送戏下乡,专业演出团队下乡与庄户剧团巡演相结合,创新文化服务模式,重点打造了“三公开三公示,百姓点单看大戏”文化配送双向互动模式,实现了文化服务适销对路。
建硬件,文化网络覆盖城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看电影是稀罕事,没有像样的场地,哪里去了电影队,十里八村的村民扶老携幼,天不黑就早早去占场,很多占不到好位置的就爬到树上、墙上,等上两三个小时只为看一场电影,这也是当时村里人最高的文化享受。而现在,露天电影已成为宣传科技知识、安全知识等的工具,农村电影放映实行定时、定点、定人员“三定”模式,实现了每月每村一场电影。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饶县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十五”期间,广饶县先后建成了县文化广场、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新馆、东营市吕剧团排练厅等一批设施全、标准高的骨干文化设施,实施了关帝庙配套工程和倪宽墓修复工程等文化旅游景点建设,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跨入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行列,该县图书馆也创建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创建为国家二级文化馆,东营市吕剧团成为全省骨干专业艺术团体。随后,城区乐安公园、文体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随着一个个文化设施项目的建成投用,全县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目前,广饶在县级建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县吕剧艺术中心;在镇街,均有2000平方米以上文体广场,配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场及健身路径等器材;在村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入了新高潮,加快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县乡村剧场达到173个、数字文化广场达到54个,建设村(社区)历史文化展室25处。
  数字化是该县适应时代要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化、接地气的有效举措,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2018年,广饶县图书馆、文化馆、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全部建成数字馆和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图书馆还建成了手机图书馆;将免费网络覆盖工作继续向基层延伸,基本实现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场馆和社区文化广场无线网络全覆盖,更好地让群众享受到“互联网+文化”的便利。
创品牌,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广饶县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00年以来,该县挖掘地方特色,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把广饶名片叫得更响。
  2005年至2018年,广饶县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文化旅游节,目前,正在进行的孙子文化旅游季活动,包含了书法美术作品展、摄影展等文化活动,为广饶市民带来精彩的文化享受。
依托丰富的吕剧文化资源,该县全力打造吕剧特色品牌。2012年,山东省首届吕剧艺术节在该县举办,2013年,成功举办山东省首届吕剧票友大赛。之后,这2项活动在该县逐年交替承办,推动了广饶吕剧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今年9月24日—9月26日,第十二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暨山东省第四届吕剧戏迷票友大赛在广饶县举办,其间吕剧名家下基层、吕剧小戏专场、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吕剧名家名段表演。
  6月12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联合主办的“根与魂——青未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香港举办。广饶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笔制作技艺作品“精品景泰蓝狼毫套笔”亮相香港,受到香港媒体和市民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齐笔文化,该县积极整合齐笔生产资源,由原先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单干到现在的“抱团”打天下,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擦亮了“齐笔”这一文化品牌。
  “非遗”作为文化宝库的珍贵代表,广饶县一直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辖区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手工艺、表演艺术及民俗活动进行深入摸排,积极做好普查、挖掘、整理和申报工作,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在普查中得以初步挖掘和记录。目前全县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5项、市级16项、县级51项。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谭 芳 隋春蕾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群众文化,到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广饶县在增强文化实力的同时,进一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为群众的精神生活打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广饶不断推进文化建设,使世代传承的文化财富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强队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社区喜事排着来,党员干部是表率。成片楼房盖起来,百姓日子在福海……”台上演员用亲切的乡音,精湛的演技歌颂党的好政策,讴歌美好新生活,台下观众看得喜笑颜开,这是9月份以来,不时发生在广饶街道西苑社区的一幕,主角是咏梅剧社。
  “退休后,我成立了咏梅剧社,一是图个乐呵,为了健康;二是对吕剧的热爱,想把吕剧传承下去。”咏梅剧社团长张永军说。张永军在高唱低回的吕剧唱腔中长大,曾任东营市吕剧团团长,任期内他带领吕剧团新创剧目《潮涌黄河口》《孙武》《乡人俚曲》《马书记上任》等作品,使吕剧唱响山东、走向全国。
  据了解,咏梅剧社虽由5个农民、6个退休人员组成,但“庄户”剧团也能唱“专业”戏,在2018年11月举行的“山东省优秀庄户剧团大赛”中,斩获“全省十佳剧团”、“优秀组织奖”,演员张好芳荣膺“山东省十佳演员”称号。近年来,咏梅剧社“送戏下乡”演出近400场,连续两年获得广饶县“进千村、乐万家”戏曲考评第一名。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初期,受经济大潮等因素影响,许多民间艺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加。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市民休闲文化和以群众自娱自乐、自发形成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开始深入人心。
  春节、元宵节期间是群众文化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排练、表演传统民间文艺节目。广饶县的民间文艺种类繁多,形式活泼,流行较广的艺术形式有高跷、狮子舞、旱船、罗汉头、竹马、霸王鞭、秧歌、腰鼓等。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饶县在春节期间组织全县民间文艺演出,已经延续几十年。2000年,全县开始举办“广饶之夏”广场文化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年,通过活动把文化产品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心坎里,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近年来,广饶县坚持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实施“一村(社区)一年五场戏”公益服务,送戏下乡,专业演出团队下乡与庄户剧团巡演相结合,创新文化服务模式,重点打造了“三公开三公示,百姓点单看大戏”文化配送双向互动模式,实现了文化服务适销对路。
建硬件,文化网络覆盖城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看电影是稀罕事,没有像样的场地,哪里去了电影队,十里八村的村民扶老携幼,天不黑就早早去占场,很多占不到好位置的就爬到树上、墙上,等上两三个小时只为看一场电影,这也是当时村里人最高的文化享受。而现在,露天电影已成为宣传科技知识、安全知识等的工具,农村电影放映实行定时、定点、定人员“三定”模式,实现了每月每村一场电影。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饶县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十五”期间,广饶县先后建成了县文化广场、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新馆、东营市吕剧团排练厅等一批设施全、标准高的骨干文化设施,实施了关帝庙配套工程和倪宽墓修复工程等文化旅游景点建设,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跨入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行列,该县图书馆也创建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创建为国家二级文化馆,东营市吕剧团成为全省骨干专业艺术团体。随后,城区乐安公园、文体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随着一个个文化设施项目的建成投用,全县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目前,广饶在县级建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县吕剧艺术中心;在镇街,均有2000平方米以上文体广场,配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场及健身路径等器材;在村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入了新高潮,加快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县乡村剧场达到173个、数字文化广场达到54个,建设村(社区)历史文化展室25处。
  数字化是该县适应时代要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化、接地气的有效举措,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2018年,广饶县图书馆、文化馆、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全部建成数字馆和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图书馆还建成了手机图书馆;将免费网络覆盖工作继续向基层延伸,基本实现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场馆和社区文化广场无线网络全覆盖,更好地让群众享受到“互联网+文化”的便利。
创品牌,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广饶县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00年以来,该县挖掘地方特色,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把广饶名片叫得更响。
  2005年至2018年,广饶县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文化旅游节,目前,正在进行的孙子文化旅游季活动,包含了书法美术作品展、摄影展等文化活动,为广饶市民带来精彩的文化享受。
依托丰富的吕剧文化资源,该县全力打造吕剧特色品牌。2012年,山东省首届吕剧艺术节在该县举办,2013年,成功举办山东省首届吕剧票友大赛。之后,这2项活动在该县逐年交替承办,推动了广饶吕剧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今年9月24日—9月26日,第十二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暨山东省第四届吕剧戏迷票友大赛在广饶县举办,其间吕剧名家下基层、吕剧小戏专场、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吕剧名家名段表演。
  6月12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联合主办的“根与魂——青未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香港举办。广饶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笔制作技艺作品“精品景泰蓝狼毫套笔”亮相香港,受到香港媒体和市民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齐笔文化,该县积极整合齐笔生产资源,由原先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单干到现在的“抱团”打天下,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擦亮了“齐笔”这一文化品牌。
  “非遗”作为文化宝库的珍贵代表,广饶县一直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辖区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手工艺、表演艺术及民俗活动进行深入摸排,积极做好普查、挖掘、整理和申报工作,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在普查中得以初步挖掘和记录。目前全县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5项、市级16项、县级5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