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点

扶贫工厂推行“1家1+1”模式,新疆岳普湖县——

42个卫星工厂带动2000余人就业

2019-09-20 作者: 姜言明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涛
    本报通讯员 刘 铁 薛勇

  家住新疆岳普湖县艾西曼镇的肉孜古丽·台外库力是两个孩子的母亲,6年前,丈夫遭遇意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了她一人肩上。“我想要外出务工,但两个孩子又放心不下。”肉孜古丽说,“这让我很为难。”
  正当她犹豫不决时,镇上要建卫星工厂的消息传来,让她喜出望外。她四处打听,为自己报了名。
  卫星工厂由新疆喀什五指福纺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泰安援疆指挥部招商引资的一家集手套加工、织布、纺纱于一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针对当地群众外出就业难的实际情况,借鉴企业在山东老家的运营模式,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出一条将工厂建在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现在,我一个月能挣将近2000元。”肉孜古丽高兴地说,她之前学过缝纫,而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正好与此相关,这让她如鱼得水,没出一个月,她就成为厂里的生产能手和骨干。
  不过,现在肉孜古丽又遇到了难题。虽然,她很想在这里继续务工,但是因照顾老人、操心孩子上学等各种原因,她不得不考虑离开岗位。
  企业在了解到她的实际状况后,决定给她一台缝纫机,让她在家作业,给她创造一个既能顾家又能赚钱的好机会。
  “这是我们五指福扶贫工厂创造的‘1家1+1’模式,即把机器直接发放给农户,实现1个家庭1台设备1人就业。”新疆喀什五指福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少星告诉记者。为让农户安心工作,他们还作出“机器企业出,原料送到家,成品上门取,工资及时结”的四项承诺。每人每月足不出户就可以增加收入1000到2000元。
  来自艾西曼镇的库尔班尼萨·阿斯木一家就是受益者。过去,库尔班尼萨一家五口人只靠几亩地维持生活,经济收入少,家庭负担重,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后来,她的长女经人介绍,去卫星工厂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她很快成长为车间里的生产能手。后来,库尔班尼萨的女儿带回一台机器在家作业,并带妹妹学习操作,很快妹妹也从工厂搬回一台机器。
  为提高作业效能,库尔班尼萨帮女儿们整理成品、收拾面料,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开始对制作手套感兴趣,并在女儿的帮助下学会了操作技术。
  库尔班尼萨说:“现在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术,我们考虑再带回一台机器,用三台机器操作,收入会更高。我们希望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年3月,公司决定再向十余名员工发放每人一台价值3000多元的电动缝纫机,鼓励她们在家里生产,库尔班尼萨如愿以偿。
  “现在员工不用每天匆忙地在车间和家之间奔跑,生产效率反而比以前提高了许多。”喀什五指福手套厂岳普湖县艾西曼镇卫星工厂负责人孙红绪告诉记者,公司准备将生产车间当做培训基地,让培训合格的员工带机器回家作业,为全镇300余名农村妇女营造了足不出户就能挣钱的好平台。
  “你要像视频里的人一样,操作要注意连续性,这样才能提高生产速度和质量。”4月26日,孙红绪来到老员工肉孜古丽家,看到她在生产手套时,手中时不时有停顿的现象,就掏出手机给她观看远在泰安五指福手套厂工人生产时的动作。看完视频后,肉孜古丽感慨地说,“他们太快了。”
  像这样的“家访”,孙红绪每周都要去几次,了解她们的生产情况,教她们如何提高速度和生产质量。“她们只要按照我们指导的方法生产,产量一定会提高,工资收入也会增长。”孙红绪说。
  如今,五指福扶贫工厂“1家1+1”模式正在艾西曼镇悄然兴起,宣传带动效应不断显现,贫困户对投入“家庭作坊”生产的热情也不断增长,五指福公司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张少星表示,企业在泰安援疆指挥部和县人社局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将继续增加口罩等产品种类,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到明年上半年,力争入户设备1000台,解决就业1100人。
  目前,该公司在岳普湖泰岳工业园区建立了生产总部,厂房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另外还将新上5万锭环锭纺项目,健全纺纱、织布、手套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可带动1500人就业,实现利税1000万元。同时,为方便群众就地就业,公司在艾西曼镇设立扶贫卫星工厂1座,确定新建卫星工厂1座,新上手套生产设备200台套,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园区有总部、乡镇有扶贫卫星工厂、设备入户每个家庭都是小作坊的三级全覆盖。
  今年,岳普湖县决定利用卫星工厂分散建厂、招工灵活的优势,把生产车间搬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并在生产新模式上不断探索,采取“以车间为培训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场地”模式,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足不出户稳定就业,为他们营造既方便又高效的增收条件。
  目前,在泰安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岳普湖县新建42个卫星工厂,带动就业2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