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平均发电量可达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600万吨

海阳“核动力”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2019-08-27 作者: 张思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思凯
   本报通讯员 刘 炎 许红波

  70年斗转星移,70年沧海桑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在民用核能开发利用领域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中国的“核电梦”一步步得以实现,已经走向世界。山东海阳核电作为我国三代核电的先行者,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曾经的古老渔村成为沿海绿色清洁能源基地,打造了我国大型先进压水堆发展历程上的一张闪亮名片。
  时间回溯到1983年3月,我省成立核电规划小组,召集国内核电领域的专家,沿着胶东半岛勘探了30多个厂址。最终,海阳核电厂址以其得天独厚的地质、水文等厂址条件脱颖而出,被评为全省优选厂址之一。
  随后,在省里积极推动下,海阳核电可行性研究等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开展,我省第一座核电站悄悄萌芽。2004年9月,山东核电有限公司成立,作为业主单位全面推动海阳核电项目各项准备工作,期盼了20余年的核电梦终于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06年,为推动中国核工业高水平创新发展,国家确定将“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作为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依托项目也花落海阳核电。经过两年多时间紧锣密鼓的准备,世界首批三代核电海阳核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自此,中国核电版图的“山东位置”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
  作为世界最先进的三代核电技术,海阳核电设计理念先进,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强,因此对设备制造、施工、安装、调试等都有着极高要求。与核电厂非能动安全功能相关的两大核心设备——大功率屏蔽电机主泵和爆破阀,以及“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开顶法、并行式安装等施工工艺,都是首次应用于核电工程建设。
  面对党的重托、省市政府的支持、全省人民的期盼,山东核电怀着英勇无畏、敢于担当的信心和决心,团结数十家合作单位和数万名建设者,展开了中国核电发展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攻关大战。全体海阳核电建设者们一步一个脚印,啃下了一块又一块难啃的骨头,创造了无数个“首次”“首创”和“第一”,顺利完成了土建、安装、调试、接产等一系列艰巨的任务,让三代核电在胶东半岛崛起,向党和人民递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山东答卷”。
  海阳核电站是我国发展核电事业取得的辉煌成果之一,是山东能源发展的重大突破,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提供着强劲的“核动力”。
  站在海阳核电站综合办公楼观景平台极目四望:天蓝海碧,鱼翔浅底、海鸟盘旋,与核电站毗邻的村庄草木繁盛、宁静美丽,生机勃勃的农田与现代的核电厂相映成辉,仿佛置身海滨花园。根据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海阳核电周边环境状况良好,未发现放射性升高的情况,这座大型绿色能源基地的环保效益初步显现。
  据了解,截至8月26日,目前正在运行的1号、2号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近160亿千瓦时,年平均发电量可达2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青烟威地区近2000万人的生活用电,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600万吨。随着海阳核电清洁能源大基地的建设,未来6台核电机组将持续不断提供绿色清洁电力,极大改善山东能源结构,也将改变着能源需求大省电源结构单一、煤炭依赖程度高的困境。
  不局限于核,不止步于电。伴随海阳核电等核电项目的建设,山东核能产业发展也按下了“快进键”。如今,我省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三代核电研发设计、工程建设、相关设备材料制造和运营管理的完整产业链。
  进入新时代,要有新作为。置身新形势下我国核电发展浪潮中,山东始终紧跟党中央部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海阳核能清洁供热项目成为全国首个核能居民供暖示范工程,打造北方地区有影响力的清洁供暖典范。此外,从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山东积极支持省内核电企业开展核能发电向抽汽供热、海水淡化、储能、制氢等方向的探索,深入开展多能互补的研究论证,以创新驱动发展,建设青烟威清洁能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