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体

李艳珍:依依东柳情

2019-08-08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8月6日,由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省柳子剧团)主办的“柳子戏表演艺术家李艳珍先生收徒暨刘海霞拜师仪式”在济南举行。著名柳子戏表演艺术家李艳珍“开门”收下了第六位徒弟。
薪火相传唱东柳
  李艳珍是柳子戏第一代女演员、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首批签约名家。
  李艳珍工闺门旦兼花旦、青衣,在柳子戏《玩会跳船》《孙安动本》《琵琶遗恨》《卧龙求凤》《三回船》等诸多剧目中,塑造了多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
  在近60年的舞台演出中,李艳珍逐步形成“细腻典雅、纤柔委婉、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柳子戏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1959年至1965年,她曾三进国务院演出柳子戏《玩会跳船》《孙安动本》《三回船》等;1962年,主演剧目《孙安动本》由上海海燕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映,柳子戏的魅力借此再度广为传播。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观看李艳珍的演出后,极为欣赏她的艺术才华,1963年收为弟子,亲为指点教授。名师指点,广采博取,李艳珍的表演更上层楼,日臻精湛,成为誉满梨园的一代名家。
  拜师的刘海霞,是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优秀青年演员,主攻青衣、花旦,凭借扎实的舞台表演崭露头角。
  刘海霞说,能拜李艳珍先生为师,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感谢柳子戏,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将谨遵师教,团结同道,刻苦钻研,传承柳子戏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刻画人物先理解人物
  专注于舞台艺术表演的同时,李艳珍对于柳子戏的传承倾注了满腔热情。
  风雨无阻育桃李。从1988年起,她就到省戏校柳子科任教,把自己的舞台表演经验、个人从艺感悟,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近年来,依托“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山东省戏曲名家李艳珍工作室等,传授柳子戏经典剧目,为柳子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传人。
  此前,李艳珍先后收郭素娟、陈媛、宋东青、陈凤英和王蕊等5名柳子戏演员为徒,悉心指导,成就斐然。其中,国家一级演员陈媛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李艳珍透露:“主要教的内容有两项,一个是唱腔,柳子戏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的唱腔;另一个是表演,柳子戏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像云手等表演技巧,柳子戏是小云手。”
  更重要的是理解人物。她以柳子戏经典剧目《玩会跳船》为例,“这台戏舞蹈不多,要演好白月娟,需要把握好人物的年龄、性格、生活背景等要素。白月娟不同于其他剧目中那些大家闺秀,她聪明智慧,性格外向,大胆泼辣,面对爱情敢于主动追求。这些内容理解准确了,才能处理好轻重缓急,拿捏好情感分寸,把人物恰到好处地刻画出来。”
创新要先“化过来”
  在收下第六位弟子刘海霞的仪式上,李艳珍深情寄语,“希望她再接再厉,业务上勤学苦练,继承传统基础上敢于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争取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
  李艳珍特别强调“突破”“创新”,因为这也一直是她艺术人生中熠熠生辉的亮点。
  她说,艺术必须创新才能发展,因为时代发展变化了,观众审美标准不同了,艺术必须求新求变,照抄原样、照搬照演是不行的。“《玩会跳船》《琵琶遗恨》是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戏,现在要是还按过去那个演法,观众肯定难以接受。”
  但是,创新不能乱来,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先把柳子戏的传统表演艺术继承好了,理解透了,才能找准创新的点。把吸收借鉴的内容“化过来”,化成自己的表演,创新的内容融入其中、不着痕迹,这才算成功。
  李艳珍回忆,1962年,《孙安动本》拍摄戏曲艺术片,在一个摄影棚里,还有另一部戏曲也在拍电影,她就跑过去观摩,感觉人家有一个动作设计得特别漂亮。她眼观心记,把这个动作学过来,然后又反复琢磨,“化”到自己的表演中,在舞台上一亮相,大家感觉耳目一新。
   ■ 采访手记
  山东省柳子剧团被称为“天下第一团”,因为这是传承柳子戏的唯一一家剧团。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省柳子剧团)对于保护传承柳子戏这一剧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柳子戏属于弦索声腔系统中的古老剧种,我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东柳”即是山东柳子戏。柳子戏剧目题材多样、曲牌丰富多彩、声腔悦耳动听、词藻典雅工丽,传统剧目200余出,音乐唱腔曲牌达600余支。1959年,山东曾组织“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进京汇报团”进京演出,誉满京城。
  与其他诸多剧种一样,柳子戏的发展也曾经历过一段低潮期。这期间,我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予以扶持,黄遵宪、李艳珍等一批老艺术家怀着对柳子戏的挚爱,坚守舞台,守正创新,收徒传艺,为柳子戏传承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方面,老艺术家们守正创新,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为柳子戏表演、唱腔添加“新颜色”,让这一古老剧种于古韵中出新意,与时代发展同行,绽放着绚丽的时代光彩。另一方面,他们甘于奉献,如春风化雨,为柳子戏培养后备人才。78岁的著名柳子戏表演艺术家李艳珍,作为首批10位戏曲名家之一,设立戏曲名家工作室。如今,几乎每天都要到剧团去,给年轻演员讲戏、示范。88岁高龄的著名柳子戏表演艺术家黄遵宪说,柳子戏是山东独有的剧种,也是全国独有的剧种,其独特魅力在于“它不像谁,谁也不像它,它就是它”。他感慨,现在年龄大了,教不了戏了,希望那些比自己年轻的同志,多向李艳珍学,学教戏,收徒弟。空闲时间里,黄遵宪大部分时间用来听戏、看戏,小孙子问,“爷爷你不累吗?”他说,不累,我听戏看戏就是休息。一番话,道出老艺术家们对柳子戏传承发展的拳拳深情。
  近年来,山东省柳子剧团在整理排演优秀传统剧目基础上,着眼于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作排演了一批新剧目并搬上舞台。山东柳子戏正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    (于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