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让荒山秃岭变成“绿色银行”——

诸城:小榛子做成大产业

2019-08-02 作者: 杨国胜 张鹏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鹏 
  本报通讯员 徐春光

  7月21日,诸城市皇华镇胡沟山岭2.1万亩的榛子基地,山东华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场测产活动引来不少村民围观。一亩山石地,栽植平欧大榛子110棵,去掉果苞和水分,平均每株产果3.16斤,亩产347.6斤。“在常山半腰,我们有栽种了5年以上的榛子,亩产可达600斤。”中国经济林协会榛子分会副会长、“魏榛”创始人魏本欣说。
  围观的种植户李学玉心里乐开了花,从2016年开始,胡沟村的农民李学玉在自家薄地上跟随基地种植了6亩榛子,今年也将喜获丰收。“我家的地土头好一些,四年树产量不在这个测产结果之下,产出的果子公司保底价15元一斤回购,每亩能收入5000多元。”李学玉告诉记者,随着榛子产量年年增多,收入也将越来越高。
  2016年,魏本欣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积极开展工商资本下乡,成立山东华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他流转老家皇华镇山岭地,用于平欧榛子种植。为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魏本欣成立了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庄5000户农户开展规模种植。
  胡沟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因为当地百姓收入低,村里留守劳动力成为基地的主要工人。54岁的王成芬是基地的“年轻人”,以前在山岭耕耘薄地,小麦种完是黄豆,靠天吃饭,一亩地一年不过500元收成。“现在基地打工一天80元,加上4亩地的流转金,一年近三万元,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我自己就供应了,对象再出去打点工,生活就很宽裕。”正在榛子树下割草的王成芬告诉记者。
  像王成芬一样,正在山上割草、收果的农民有100多人。77岁的穆科和还把收榛子的诀窍告诉记者,“再过半个月榛子就熟透了,不用一颗颗摘,只要大力气晃动几下,果子就哗啦啦掉下来了,蹲下捡拾就行。”
  同时,魏本欣通过“租金+工资收入+财产收入”的方式,保障社员在基地未进入盛果期前获得稳定经济利益。合作社采取成本价赊销苗木,用土地入股和共建榛子产业示范基地的方式扩大受惠面。在未入盛果期的前5年,为入股农户发放工资,提供技术指导。进入盛果期后,再按效益分红。现已有2000多人入股,分红多的一百多万元,少的四五万元。
  “我现在正在全国推广500亩以上的联盟种植户,推广这种绿化荒山、就地扶贫的模式。”魏本欣说。如今,魏本欣的榛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经成型,采用“种苗繁育+榛子收购+深加工研发+仓储物流+线上线下销售”的融合模式,让荒山秃岭变成“绿色银行”。
  除了绿化扶贫,榛子基地正在吸引创业青年归来。毕业于长春大学园林专业的葛鹏飞,毕业后不久来到基地,负责榛苗繁育、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等工作。
  “我刚来时榛苗都是靠根蘖繁育,一亩地也就1000多棵。现在我的育苗方式,一亩地可以产出6000多棵榛苗,成活率达到99%。”葛鹏飞说,现在,源源不断的榛苗已经销往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二十多个省市。
  “榛子之前在山东地区栽植较少,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项目,回家探亲时偶然得知,就加入进来。公司为发挥我的专业特长,还成立诸城市平欧大果榛子研究所,由我任所长。”葛鹏飞告诉记者,目前正在选育一些适宜山东地区栽植、出油多、产量高的品种。
  7月22日-23日,第五届中国(诸城)榛子科技与产业发展研讨会暨山东榛业现场观摩会在诸城市召开,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经济林协会、中国林学会、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与来自全国的榛子生产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户、媒体记者约450人参加了会议,其中一项重要环节就是推广魏本欣的产业模式。
  短短三年,诸城市榛子产业蓬勃发展。在山东华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三羊榛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引领带动下,全市发展榛子面积2.3万亩,其中华山农林科技万亩榛子基地,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榛子生产基地。
  不过,魏本欣的算盘上打的不单是大面积种植榛子树。“市面上的榛子炒货是非常低端的,单卖榛子果,一斤不过20元,如果做成榛子粉可以四五十元一斤,榛子油120元一斤,如果做成榛子蛋白肽价值更高。”魏本欣说,小小的榛子果经过深加工,利润能翻几倍,市场供不应求,要将榛子做成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