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涌现更多带头人

搭建平台 引才用才

2019-08-01 作者: 贾瑞君 王晶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王 晶
    本报通讯员 杨胜男

  “不好意思,你们先稍微等一下,我进去换件衣服。”7月26日,在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东南村年丰农场,记者见到农场主杨庆云时,她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满脸、汗水、一双布鞋上沾满了泥土。
  杨庆云的家庭农场,在2017年被评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省级家庭农场,年产杂粮20万斤,并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同时,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引导土地流转等方式,间接带动了周边农户90余户。
  2013年,中央和省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文件出台后,杨庆云觉得家庭农场的春天到了。在丈夫的支持与鼓励下,他们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发展大棚特色果蔬种植。万事开头难,经过两年艰苦的摸索,杨庆云的农场由原来单一的农产品批发转型为休闲观光采摘。她多次到潍坊等地引进草莓、油桃新品种并试种成功。产品的品质提高了,慕名来农场采摘的客人逐渐多了起来,农场的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庆云建农场搞大棚特色种植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盖起了大棚,种起了果蔬。杨庆云还与村里十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并根据每户贫困户不同的情况,制定了帮扶对策,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农场里打工,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农场流转其土地,集中管理,让这一部分贫困户每年有了固定收入。
  现在年丰农场拥有葡萄大棚15亩,油桃、甜瓜、草莓、冬枣大棚50亩,谷子400亩,其他粮食作物500亩。农场先后注册了“义和三丰”“义和庄”“一溂盐”三个商标。农场还积极推进电商作为发展的新动力,以生态家为平台,打造了“基地+农户”,“线上+线下”的综合服务平台,并与省内农业高等院所等机构建立合作,通过筛选特色农业项目,提高了产量销量。
  为了培养更多像杨庆云这样的乡村振兴带头人,河口区围绕产业发展,通过搭建载体平台,宣传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优秀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鲁东大学、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等一批专家团队更是活跃在水产养殖加工、特色农业种植加工一线。
  人才引进是第一步,如何“用才”是关键。在积极促进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集聚的同时,河口区在聘用工作中,个别岗位适当向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博士学位人员等人员进行倾斜。并严格落实相关创业就业新政策,截至目前,共有234名自主创业农民获得财政贴息补助,共发放贷款35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