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40毫米降水仍不解渴长条井里雨后滴水未存

兖州贫水区玉米或减产20%

2019-07-30 作者: 王德琬 来源: 大众日报
■田间地头探旱情
  □记者 王德琬 
  通讯员 张美荣 熊媛媛 报道
  本报济宁讯 7月27日下午,气温逼近38℃。穿梭在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的东部的8个村庄,几乎所有的玉米地都呈现“高低不平”的态势,同一块农田里,大部分玉米足有一人高,而且已经露出金黄的穗子;其中一小部分玉米明显矮小不少。
  “本就是靠天吃饭的贫水区,今年又遇到如此厉害的干旱。”漕河镇政府分管农业的主任科员左广祥详解了其中原因:漕河镇东部有1.8万亩的贫水区,涉及8个村庄,“自从收割完小麦,这里两个月没下过一滴雨。”到了播种玉米时,村民动用了长条井里储存的水,还没浇完一遍地就用光了,大约有六七千亩地没能浇上水,也没能种上玉米。
  眼看着玉米到了出苗期就快被旱死了,还有六七千亩地就要变成“荒地”,漕河镇政府紧急启动了“西水东调”工程,从9公里外的西部富水区调来15万立方水解燃眉之急,六七千亩农田也相继播种,只是长势要晚于第一批播种的玉米,因此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玉米出苗期缺水,遭受的损害不可逆转,贫水区的减产已成定局,预计亩产减少20%。”
  贫水区的问题由来已久。据了解,兖州地下水资源丰富,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完备,小农水项目建设覆盖全区,因此旱情并没引起兖州大面积旱灾,旱灾农田仅有3万亩,而这3万亩就是位于漕河镇东部和大安镇西部的贫水区。这里系泰山山脉的山根,受特殊地质的影响,虽有完备的水利设施,但就是抽不出水来。“曾经在这里打井,深挖下去全是石头,毁了好几个钻头。”兖州区水务局副局长王庆强介绍说,富水区挖100多米深的井就能找到丰富水源,而这里挖300多米都没有水。
  为解决贫水区灌溉问题,1972年,兖州着手建设引泗回灌工程,漕河镇东部建设了11条长条井,每到汛期,泗河水充盈着各村的长条井,不仅为当年提供灌溉保障,还能为来年春耕储存水源。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泗河上流水源被层层截流,长条井几乎只能靠下雨存点水。据介绍,今年兖州区进入汛期以来下了4次雨,总降水量71.2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少46%,比多年同期偏少70%,而漕河镇自汛期以来,仅在7月23日至24日迎来一场40毫米的降雨,渴坏的大地吞咽着雨水,长条井里依然没能存住水。
  新形势下,长条井又被赋予了新的作用。2015年,漕河镇规划“西水东调”工程,斥资近900万元,在地下水丰富的漕河镇河南村建设20眼水井,克服西低东高的地势,经过五级提水,将灌溉水源通过铺设的管道注入各村的长条井内。“如果不是西水东调工程,我们村全部1700亩玉米得绝产。”西厂村党支部书记王祥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