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郊村的振兴之路

2019-07-25 作者: 贾瑞君 王晶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王 晶
    本报通讯员 巴晓霞

  “在物流园增加一个大型劳务市场集散地,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给劳务人员提供基础的劳务保障,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合法权益。”7月18日,在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三义和村村委办公室里,村党支部书记姜庆刚正和村两委成员讨论新建物流园的进度。
  1997年,河口区农贸市场由于人流量大,造成交通拥挤,河口区政府遂决定将蔬菜市场与原市场进行剥离。最初市场选址并不在三义和村,但是距离城区不远的三义和人很快就“嗅”到了商机,大伙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蔬菜市场争取到村里来。最终,经过全村人的不懈努力,河口区把蔬菜市场落在了三义和村。
  果然不负众望,蔬菜市场很快“激活”了三义和村。8年的时间,吸引了近百家五金建材、家具、工业品批发等批发商铺进驻,蔬菜、五金建材、家具、工业品批发等分区域运行。这个依靠蔬菜市场“火起来”的小村庄在当地真正“闯”出了名堂。
  2007年,三义和村召开股东大会成立了河富工贸公司,通过公司化管理市场。依靠现有建材、家具等市场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专业市场的档次和水平。村里先后投资110万元,建设了旧货交易市场;投资460万元,实施了蔬菜市场改造工程,建成了畜禽肉类水产品市场。2016年投资300万元,对原蔬菜大棚进行改造,建成电子商务城,吸引了全河口区快递行业集中进驻,推动了三义和村的服务行业又上一个新台阶。
  背靠城郊优势,因市场而兴,借市场而盛,三义和村产业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市场的“火爆”不仅带火了三义和村的经济,更带活了当地村民的头脑,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锄头当起老板。村民葛康惠此前是一个“包工头”,带领几个人从事建筑行业,但是一年到头,却挣不了几个辛苦钱。随着三义和建材市场发展越来越大,葛康惠发现了商机,做起了大型机械车辆出租生意,没几年时间,年收入翻了近10倍。在三义和村,像葛康惠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姜庆刚介绍:“现在村集体收入一年达200余万元,翻了近20倍,村民人均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据了解,近期三义和正在与济南银座家居商谈合作,计划在三义和村建设占地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家居广场。家居广场建成后,将依托银座家居网上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同时引进一批高端家具品牌进驻,推动村庄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
  为了让更多村庄走出像三义和这样的产业振兴之路,今年以来,河口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为主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村庄优势,积极打造新载体培育新业态,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今年将重点打造“绿野仙踪”“锦绣河口”“孤岛槐林”等集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研学研修、创业培训、示范引领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示范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