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体

《沂蒙山》剧组主创人员再走革命圣地重温沂蒙精神——

泪眼谈沂蒙“回家”交答卷

2019-06-20 作者: 赵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琳

  巍巍蒙山高,滔滔沂水长,八百里沂蒙,青山埋忠骨。在民族歌剧《沂蒙山》临沂专场演出开始之前,6月19日,剧组主创人员来到临沂,再走革命圣地,提升思想认识,重温沂蒙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传说,百万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故事、人物,就是取材于这片红色的热土。
  上午,主创人员来到孟良崮党性教育基地的革命烈士墓区,瞻仰了革命烈士陈若克母女之墓。陈若克是朱瑞之妻,由于怀有身孕住在“沂蒙母亲”王换于家中。1941年冬,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抗大一分校在大青山遭遇日寇远道奔袭,虽然大部分成功突围,但伤亡很大,陈若克不幸被捕。当时孩子提前出生,哭声引来了日军。面对严刑拷问,陈若克宁死不屈,牺牲之际,她咬破手指,把鲜血喂到女儿嘴里。1941年11月26日,日军用刺刀扎死了陈若克和她的孩子。
  来到陈若克母女的墓碑前,剧组主创人员纷纷献花,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在剧中扮演八路军女战士“夏荷”的青年歌唱家张卓泪流满面,激动的情绪难以自抑。《沂蒙山》中,夏荷在牺牲之前以血奶喂刚出生的女儿、给她取名小沂蒙并托付给海棠抚养的情节,正是取材于陈若克母女的真实故事。
  “陈若克母女的故事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为什么沂蒙山的百姓这么拥护共产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沂蒙百姓用小米喂养和推车推出来的。”张卓说,《沂蒙山》演出十几场了,但是这次来临沂演出,是最为特殊的一场。因为《沂蒙山》的故事,就取材于这里,是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这部歌剧演得好不好,沂蒙土地上的人们最有发言权。“虽然我们之前表演过很多次、打磨过很多次,但这次的演出我最紧张,我们是来交答卷的,希望临沂的观众能认可我们对沂蒙故事的艺术化演绎。”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整部歌剧从头到尾贯穿着《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元素,旋律深入人心。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山》曲作者栾凯看到《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的曲谱,兴奋地拿起手机拍照。“在为《沂蒙山》作曲的时候,我来采风很多次了,但是每次来都能找到新的感动点和素材。”栾凯说。
  大青山突围战中,我方遭受了重大损失,近千人壮烈牺牲。在牺牲烈士的照片前,《沂蒙山》剧组主创人员鞠躬默哀,追思烈士。剧中海棠的丈夫“林生”,为了替父母和乡亲们复仇,才决定参军打鬼子,最终在大青山突围中牺牲。而“林生”的原型,就是在大青山突围战中牺牲的烈士邱泽民。
  出演“林生”的青年歌剧演员王传亮,特地与邱泽民烈士的遗像合影。“邱泽民烈士当时被誉为英勇善战的知识青年,大青山突围战中,他抱起机枪向敌人扫射,弹尽后砸毁机枪跳崖殉国,牺牲时才26岁。歌剧表演中,虽然八十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没真正表演出来,但是通过林生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那个年代为了国家和民族命运奋勇冲锋的普通中国人民。”
  《沂蒙山》中,军为民——为保护沂蒙乡亲,八路军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民拥军——沂蒙乡亲踊跃支前,抚育战士遗孤。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沂蒙山》仅故事创意和剧本文本就经过十余次座谈研讨、九次重大修改,历时一年半才最终定稿。这次赴临沂举行《沂蒙山》“回家”专场演出,是整个巡演中最为特殊的安排。带领主创团队“寻根”沂蒙,也是对歌剧的一次再创作、再升华。随着深情的歌声响彻在沂蒙大地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永世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