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累计造林面积2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7%增长到17.7%

盐碱滩地披绿装

2019-06-06 作者: 李广寅 贾瑞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广寅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吴春红 纪琳辉 

  5月29日,站在位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生态林场的一处高地,放眼向南眺望,龙栖湖的支脉水系婉转向东南方向延伸,树木已是郁郁葱葱,大片绿色令人赏心悦目,这片绿色的海洋就是深受东营人喜爱的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度假区。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谢何村村民李守强怎么也想不到,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能有现在这般喜人的景象。在李守强的记忆里,这里盐碱肆虐,一年四季白茫茫一片,除了盐碱就是风沙。“粮食作物基本不能在这地方生长,小时候饿肚子喝稀汤是常有的事儿。”
  2011年,东营市启动龙居生态林场建设,中国科学院STS项目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繁殖基地也随后落地于此,让盐碱滩绿化有了技术性支持。记者了解到,通过海洋所与山东利全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的合作,目前STS项目已完成了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和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借助耐盐碱植物培育与绿化,龙居生态林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8000个,已经成了东营市名副其实的养生天堂。
  和李守强描述的一样,“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关上门、堵上窗,喝的还是牙碜汤”,这是过去整个东营盐碱、风沙和绿化状况的真实写照。
  对“绿”的向往,对绿色发展的追求,早已融入东营人的期盼,成为东营人的行动自觉。为彻底改变生态脆弱面貌,多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三网绿化、生态林场建设、三年增绿计划、“绿满黄河口·美丽新东营”国土绿化行动等林业重点工程,谱写了在盐碱荒滩上高标准、大规模造林绿化的新篇章。
  “东营市属典型的泥质海岸地区,成陆时间短,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树种单一是造林绿化的主要技术瓶颈。”山东省林科院东营分院专家杨庆山介绍。在盐碱地改良上,东营通过学习引进和改良创新,总结推广了台田改碱、深沟条田改碱、暗管排碱等典型工程改碱模式,根据不同工程实际总结推广了耕翻漫灌、种植绿肥作物、生物护坡、地面覆盖等配套改良技术措施,土壤改良成效进一步提升。
  改良土壤只是第一步,对抗盐碱地,良种选择和引种驯化也都不可或缺。上世纪90年代,东营建立了外来引种驯化试验基地,针对不同的树种开展引种、驯化试验。该市成立了林业科研机构,先后与中科院、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滨海地区盐碱地绿化提供了大量的造林绿化树种和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研究经验。“在树种选择上,经过选育推广乡土树种,引种驯化外来树种,造林绿化树种从建市初期的杨柳榆槐发展到现今的近200种。”东营市农科院专家徐化凌介绍,随着适宜造林树种不断增多,全市苗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现有500亩以上的苗木生产经营企业40多家,千亩以上企业11家,较大规模的苗圃超过1万亩,林木良种繁育基地近8万亩,初步建立了适宜黄河三角洲特色的耐盐林木种质资源库、良种繁育基地和快速繁育生产线,年出圃苗木3000万株左右,保障了造林工程需要。
  统计数据显示,东营市目前累计造林面积达2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市之初的3.7%增长到了17.7%,逐步实现了“城市森林环抱、乡村绿树掩映、路河浓荫庇护、农田林茂粮丰、厂矿鸟语花香、沿海林水相依”的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绿色生态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