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积极发展乡村游,“春天看花、秋天摘果”引客来——

古村落让村民吃上“生态饭”

2019-05-08 作者: 马景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闫盛霆 郗文娇

  “旅游开发越来越火,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钱袋子鼓了。”4月13日,看着人来人往的游客,淄川区梦泉风景区经理、梦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兴贵高兴地说。昔日闭塞,藏在深山里的小穷村,如今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国家地理标志……梦泉村,一个拥有100多人口的小村庄头顶着8个“国字号”荣誉。这个处在淄川区幸福嵧里的古村落靠发展乡村游、开办农家乐、卖农产品等方式,让农户吃上了“生态饭”。2018年,前来采摘、赏花、品农家菜、民俗游的游客达40多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
  淄博池梨、杏树、苹果树、花椒树、柿子树、山楂树、软枣树、海棠果树、长红枣树、樱桃树……30多个品种让游客目不暇接。“春天看花,秋天摘果”,游客既可品尝十几种果实,又可了解果树种植知识。2004年,这里只有杏树、海棠树共80亩果树,产量不到10万斤,现在已发展到200多亩经济林,年产干鲜果品60万斤,梨树就达到6000棵。
  该村特产的淄博池梨在乾隆年间曾作为贡梨进贡,香酥甘甜。曾经,村民搬迁的搬迁、打工的打工,果树无人管理,池梨1块钱一斤都没人要。自从开始搞旅游开发,扩大了池梨的知名度,带动了村民的种植热情。2010年淄博池梨成功注册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村里成立淄博池梨专业合作社,有效开发淄博池梨品牌。“现在池梨8块钱一斤还供不应求,浙江杭州的客商都来订购。”梦泉村委副主任李玉仁说。
  卖山鸡蛋、炒杏仁、炒长红枣、晒制柿饼,采穿地龙、香菱子、连翘等中药材,地里的土疙瘩都变成了金疙瘩,“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50块钱,都快赶上俺家老头子在景区工作一天了。”在景区摆摊的村民孟凡美说。还有的村民利用农闲时间采连翘等中药材,最多时能增收上万元。
  利用生态优势,开发山林资源,梦泉村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没有旅游开发,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现在一年营业额至少15万元,画画、挣钱两不误。”大乾园饭店旅馆老板李兴斌在村里吃上了“旅游饭”。20多年前他离村外出闯荡,以画画为生。2007年,趁着村里搞旅游开发,他回村开饭店、建旅馆、建立梦泉书画院,在家门口继续自己的艺术梦。他把兄弟四人的老院落整理成旅馆,让游客在几百年前的老房子里体验式住宿,一次能容纳20多人。每到旺季,饭店一天能摆上十几桌。他的艺术还在继续,用画笔创作出24米长的《梦泉风光》,既有乡风民俗,又有齐长城、孙膑梦泉、劈山等自然人文景观,成为梦泉村的“清明上河图”。
  自从开始发展旅游,梦泉村探索出了“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公司,并在公司打工,收入由以前的单一林果收入变为补偿工资薪金、经商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村民每年收到地、树补贴10多万元,最多的一户一年能领到6000多块钱。”梦泉村书记李兴贵说。61位村民进入景区打工,八小时工作制,月工资在1600元左右,村民年人均收入由旅游开发前的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元。旅游带动了村内3家农家乐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杨家村、双井村等600余户农户、2000余村民增收,其中农家乐32家,住宿餐饮21家。
  梦泉村氧气浓度高,环境好,220位村民中,60岁以上人口占到一半多,80岁以上的老人近30人。该村挖掘长寿文化,在山顶建造祝寿台、祈福台、金象山、大帽山等,推出了福寿文化节,前来祈福的游客络绎不绝。
  梦泉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诞生地,村中7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都会吟唱《孟姜女哭长城》小调。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遗址在此保存完好。市级文化遗产“孙膑梦泉传说”又给村子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村民文化程度不高,自古以来却对古迹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极高,即使从山上搬下一块石头,都会受到老人的严厉制止。这种传统保护了历史遗迹,让自然美有了“文化”附加值。
  看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听孟姜女哭长城,寻孙膑梦泉地,品贡品池梨,梦泉村旅游档次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