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翰墨春秋——我的父亲王本诚

2019-04-27 作者: 王海右 来源: 大众日报
  王本诚近照
  白云相待归 王本诚 68cm×45cm
  秦皇岛外打鱼船 王本诚 136cm×68cm
  □王海右

  2014年国庆节,父亲回老家探望亲友,其间突发脑梗,虽辗转救治,亦落得半身不适。这两年,为了照顾父亲,我几乎每天回家。春节期间,更是住在家里,日夜陪伴。父亲病前,经常外出写生,参加各种活动。我亦整日俗务缠身,爷儿俩常常只是周末餐桌相见。父亲少言,我亦寡语,寒暄几句,各自吃饭,偶尔小酌,也是杯声多于人声。陪伴日久,慢慢多了交流。有时扶他拄杖慢走,你一言,我一语,话依然不多,而天命之年的我,对父亲的依赖和敬佩日渐浓厚。
  夜深人静,服侍父亲睡下。收拾他的画案,看他墨迹未干的新作,书籍散落各处,有些已经翻得很旧,有些用夹子夹住看过的页码。一生手不释卷的父亲,现在用一只能动的手,依然每天翻阅,从不间断。望着满墙满橱的书籍,怅想他老人家对我这个整天不爱看书的儿子,该是多失望。
  整理橱中杂物,一摞一摞证书、信札、邮件、旧照……我从开始的简单收拾,变成了细细品读。
  十五岁,父亲只身来到济南,初为生计所迫在表行学徒,余暇痴迷绘画,自学之余,遍寻名师指点,追随画界巨擘关有声、黑伯龙诸公,师从画坛名宿陈维信先生。天资聪颖加上刻苦用功,父亲很快在画坛崭露头角。1959年,他的作品《崂山狮子峰》便在山东省美展获奖。24岁时,其作品入选1961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的第一期《山东国画选》,一举成名,并成为山东最早的中国美协会员之一。
  算来,父亲在绘画的道路上已跋涉了半个多世纪。从小看父亲画画、写字、看书、制印,他总是神情专注,物我两忘。眼前的桩桩件件,记录了父亲在绘画道路上的兢兢业业、上下求索。古语“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父亲基于传统技法的绘画作品,扎实精到,自成一韵。何海霞先生说:“本诚作画可以泼墨大写,气势磅礴,放笔作寻丈巨幅长卷游刃有余,也可收笔作寸缣尺楮,而得千里之势。”
  秦岭云先生为父亲画集作序时说:“本诚的作品笔墨酣畅,大气磅礴,雄奇老辣,不同凡响,读之令人振奋,是理应受到喝彩的大手笔”。
  即使病后身体不便,父亲也依然笔耕不辍。父亲告诉我:“我这一生,先是画古人,后是画老师,再是画生活、画政治,最后才是画自己。”这两年,父亲画了许多风格迥异的作品,随便一句流行歌曲,便成了画的内容,有山水,有花鸟,落款幽默,直抒心意。尤其一些水墨小品,寥寥几笔浓墨,是天边的远山,大片大片的留白,就是那“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耄耋之年开始画自己的父亲,依然在不断地求新求变,作品意境高远,让我们这些做晚辈的感到惭愧。
  作大画时,如果身边没人,父亲常常会靠手杖挪动宣纸。看到父亲艰难的背影,我感受的,不是朱自清先生的那种父爱感动,而是一种生命力量,持续地、坚韧地、全身心地投入在一件事情中的精神,他用情、用意、用全部心血,才能忘掉病痛,并画出不媚不俗的好作品。
  父亲性情耿介,胸罗万卷却心地纯良,重情重义。父亲有一册页,是吴作人、李苦禅、钱松碞、白雪石、启功、何海霞、黑伯龙等老画家为他留的墨宝,有次翻看,想到这些画坛巨擘作品的炙手可热,笑言:尺寸大点儿更值钱。父亲非常生气地说:“现在的人怎么啦?情意哪里有价!”
  父亲祖籍四川大竹,祖上世代书香门第,宦游山东,沾化县志中对这个家族多有记载。旧物中,我第一次认真看了县志的记载和家里的家谱,我想父亲的成就,足以对得起祖宗的期待。
  感谢朋友们的提醒和帮助,让我认真整理了这些父亲从年轻到现在各个时期参加活动的图片,以及从1961年以来出版的画集和入编画集的作品,早期的写生稿、手卷、册页以及这两年的新作,奉献给大家。既是展示了父亲的艺术之路,也是反映老一辈书画家的矢志不渝、浩气长存的精神所在。
  27年前,我抱着两岁的儿子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王本诚画展》开幕式。25年后,儿子成人,父亲健在,我由衷地感到幸运,从此,生活成为一幅画,一幅父亲画过的最隽永的画。  (写于“翰墨春秋——王本诚书画艺术作品展”举办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