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曾经,“绿色革命”从寿光席卷全国;现在,为乡村振兴贡献寿光力量

在希望的田野上昂首再出发

2019-04-20 作者: 付玉婷 来源: 大众日报
  图①:亚洲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善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前身是老九巷蔬菜批发市场。(资料片) 图②:在车厢厂上班的杨飞,回乡加入到合作种棚的行列。图③:在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一望无垠,接天连地。
  □ 本报记者 付玉婷

  1989年,昌潍大平原、渤海湾南畔一个普通村落里,一场“革命”悄然孕育。
  那是一场改变了大半个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绿色革命”:以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明和推广为“火种”,解决北方冬天蔬菜种类单一难题;以专业市场大流通为“导火线”,产业链拓展延伸,实现地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扎根于农业农村,立足于农业产业兴旺的“寿光模式”,历经三十载,更加生机勃发。
  从三元朱村出发,记者从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再到寿北盐场、工业园区,努力探寻模式背后的内在逻辑。
回望,一部思想解放史
  沿着昌大公路行驶,一片银色波浪一望无垠,接天连地——寿光大棚蔬菜面积已发展到60多万亩,年产蔬菜450万吨。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三元朱村。
  1989年,三元朱村16名党员干部在村支书王乐义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试验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远近闻名的“要饭村”一下多了17个“双万元户”。
  在三元朱村委会后面,一座至今保留的“烧炉子”大棚把记者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过去:低矮、窄小,只能种些叶菜,一冬天得烧五吨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里正大面积推广的第五、第六代蔬菜大棚:更高更宽、寿命更长,以信息化为支撑,浇水、补光等多个环节实现智能化控制……
  农业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多年后,当王乐义细细回顾,清楚意识到这段历史之所以不平凡,不仅在于一个“穷窝子”从大棚举步,从而摘掉“穷帽子”,更代表着寿光农业发展一步步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开拓疆土,探索不止。
  寿光农民有种菜的传统,如何将这一传统放大并切实给农民带来收益,是时任县委书记王伯祥考虑的问题。
  “精力只放在抓生产,好比推着笨牛走路,费力不讨好;关键是培育市场,搞好流通。”王伯祥说。
  1984年8月,寿光城区西南自然形成的小蔬菜市场被占地二十多亩的九巷蔬菜批发市场取代, 
  当年蔬菜成交量达三亿斤,交易额五千五百多万元。因为不用担心蔬菜卖不出去,菜农种菜积极性显著提高。
  紧接着,在“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助力下,寿光农民逐渐改变过去的单一种植模式,除去大路菜,更多品种的精细菜涌向市场,农民的收入随之水涨船高。“菜多市场大,市大流天下,全国种菜的多了,来我们这儿交易的多了,我们挣的钱才能更多。”王伯祥告诉记者,寿光一开始就否决了搞冬暖式大棚技术封锁的思路。
  到1991年,一向温饱不保的寿光农民户均收入达两万多元,蔬菜种植面积平均每户达到一亩半。
  九巷蔬菜批发市场也见证了寿光的成长。现在,这个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亚洲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园,日交易量最高达近万吨。
  如今,寿光每年有8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指导蔬菜种植。北到黑龙江省五常市红旗乡的“冬季温室大棚”,南到南沙永暑礁的蔬菜繁育基地,西到贵州省遵义县的“枫香速度”等,从寿光这片土地开始,中国菜农的收入实现数倍、数十倍增长,扬眉吐气地奋进在希望的田野上。
传承,“一筐菜”活了一座城
  发端于蔬菜产业,但绝不局限于蔬菜产业。“寿光模式”是以蔬菜产业化为引领,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收获的答案。
  “冬暖式大棚让寿光农民走上致富路,银行存款直线上升,为刚‘发芽’的工业企业提供了源头活水。”王伯祥说,农工协调发展是“寿光模式”极亮眼的一笔。
  “借助蔬菜产业建立起的全国销售网,企业产品实现顺畅流通,扩大生产、出口都没了后顾之忧。”山东寿光巨能金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世军说,去年以来,企业开始与中科院青岛所合作,重点研发生物制剂,反哺寿光蔬菜产业向更安全更高品质跃升。
  不仅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同样也受益于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国许多县级百货大楼渐处弱势,甚至纷纷倒闭,寿光老百货全福元却已连续15年位列全国县级同行首位,还挤进中国连锁百强第67位、中国快速消费品百强第36位。
  “区域消费者‘手里有钱’提供了坚实后盾。”全福元总经理刘志涛介绍,侯镇一个乡镇,全福元都能开起三家门店,并已向潍坊以外拓展。同时,全福元一直在探索“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菜到田头、果到山头的农超对接,让菜农和消费者都没了后顾之忧。
  “‘寿光模式’实际是个生态链,由‘一筐菜’带来大农业、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城镇化和市民化,并形成良性互动。”潍坊科技学院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友祥指出,这种机制是历史文化基因、改革开放政策、地方政府扶持、人民群众创造等多要素的整合。
  如今的寿光,城乡发展越来越均衡,产业发展后劲充足,去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2.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5亿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27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50.1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061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存款余额过千亿的县级市。
创新,希望在进取中升腾
  当很多地方还在为“未来谁来种地”担忧时,在寿光营里镇出口蔬菜生产基地,通过模式创新,政府协商企业按照“联产计酬、合作分成”方式与村民合作种棚,一年间已迎来十余位年轻人,他们放下干企业、跑工程等老行当,回到家乡种起大棚。
  “回来的年轻人经常一起交流、钻研种植技术,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种棚的‘大拿’!”以前在市车厢厂上班的杨飞信心满满。
  追寻“寿光模式”的发展轨迹,一条改革创新的脉络清晰可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寿光从未止步。获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寿光模式”,在新时代正展现出蓬勃生机。
  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寿光模式”核心驱动力。在这里,农业这个古老产业正愈发成为崭新创造力的试验田。鱼菜共生、第七代阴阳式大棚、功能性蔬菜……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集中展示着来自全球的农业种植前沿技术、装备、模式。
  最新数据显示,寿光全市蔬菜先进技术覆盖面已达到95%,80%以上的新建大棚采用了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物联网技术,农业一步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中解脱出来,为高水平人才扎根于此提供了良好环境。2018年,省部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在全市新建18个重点园区里率先推行“六统一”标准化管理模式,深入实施土壤改良、品质化生产、原产地追溯工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寿光打出人才引进、新品种选育等政策组合拳,更多企业成为育种研发主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在博收种业公司,总经理张晓升将辣椒里挤出的汁水滴进甜度计,数字显示9.3,足以跟许多水果媲美。“一颗好种子,口感好、营养高、抗病性强、节省劳动力等一系列指标都得满足。”张晓升说,博收种业坚持独立知识产权创新育种,今明两年培育出的创新品种有望超过40个。就在5月底,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客人将共聚博收种业选种。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寿光展开对“寿光模式”创新提升的积极探索,并已形成相对清晰的路径。
  4月14日召开的“寿光模式”创新提升研讨会上,潍坊市委副书记、寿光市委书记林红玉透露,寿光将围绕生产标准化、蔬菜品牌化、农业园区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六化”发展方向,以推动城乡资源要素融合为手段,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寿光力量。
  这个春天,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寿光昂首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