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点

“五化”引领寿光蔬菜产业革命——

一个大棚就是一个生产车间

2019-02-22 作者: 戴玉亮 石如宽 来源: 大众日报
                             □石如宽 戴玉亮 报道   寿光菜农唐廷华,在自家大棚内安装了智能补光灯。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石如宽

  2月16日上午,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现代大棚园区内,棚主崔江元正在拨弄着他的手机。他可不是在玩,而是在用手机“种菜”。
  崔江元的大棚是寿光最新的“第七代”大棚,已经全面实现了智能化。大棚里的温度、湿度、采光等各项指标,都会实时显示在手机终端上,并可通过物联网调节控制。
  “平时在家里按按手机,就能控制滴灌、喷药、灯光、水肥等。种菜没有过去那么累,产量和品质还都提高了。”崔江元说。
  崔江元的这个棚,面积2.5亩。2018年,他种了两茬菜椒和西红柿,产量约有10万斤,毛利润约15万元,一年就收回了建棚成本。崔岭西村有260多家农户,共有350多个大棚,每一个大棚都像是一个农业生产车间。
  这是寿光蔬菜大棚园区化的一个缩影。在2月13日举行的寿光三级干部会议上,潍坊市委副书记、寿光市委书记林红玉说:“要立足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拿出比以往更大的决心和精力,实施新一轮蔬菜产业革命,以园区化、品牌化、标准化、智慧化、融合化引领蔬菜产业发展,让寿光菜成为‘健康菜、绿色菜’的代名词。”
  在圣城街道于家村,集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于一体的生态田园综合体项目,刚刚建设完毕,大棚内已栽种好油桃、西瓜、火龙果等反季节水果。
  2000年,于家村开始大规模种植大棚油桃。由于大棚建成时间已久,产量下降,近年来村民收益受到影响。为此,于家村“两委”带队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最终定下了“提升油桃价值,抱团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2017年7月,于家村拆除40多个老旧大棚,规划设计占地200亩的新园区,可容纳11个高温棚、5个拱棚,外加一个1万平方米的连体拱棚,以村民入股的形式,实行统一管理方式,建设反季节水果种植区。
  “抱团发展,一致对外。现在的这种方式,让我们对产品有了定价权。”于家村村民吴学仁说。
  “消费者需要无公害、绿色的,甚至达到有机标准的农产品。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农产品的质量提上来,真正做到有机种植。”于家村党支部书记高象鹏说。
  “规模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加快由原来的一家一户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转变,才能做到生产有标准、品质有保障、质量可追溯。”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秀欣说,今年寿光要抓好新规划建设的18个重点园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高端现代园区,逐步实现所有园区一个标准生产、一个品牌销售、一套体系监管。
  据了解,2018年寿光市规划建设丹河蔬菜产业提标增效示范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纪台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区、上口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等重点园区。
  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推广基地,是省部共建国家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的配套项目。该项目围绕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防治技术、投入品等环节,进行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集成试验。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落地应用,从源头上保证瓜菜品质,进而引领寿光蔬菜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该基地蔬菜种植管理员王大川说:“这个园区的蔬菜品种正在逐渐走向高端品牌,最终达到无公害有机蔬菜标准。”
  营里镇东道口村的孙玉果在万亩蔬菜园区种植的草莓,网上每斤售价达到20多元,还供不应求。多年来,孙玉果一直在研究大棚水果种植。他承包了一个大棚,实验草莓与火龙果套种,取得成功。
  2018年,营里镇制订了全镇蔬菜大棚园区发展三年规划,出台实施意见,计划每年建设两个 500亩以上大棚园区。同时,该镇出台为种棚户提供每亩300元的土地租赁费补贴等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营里镇引入蔬菜产业集团,开发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农户可以到基地租赁大棚。这个办法,帮助了部分想建棚又确实没有资金的农户。目前,全镇已建设孙家庄、孙河南、北河及万亩园区4处500亩以上蔬菜大棚园区。
  在万亩园区,刘贝共计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13个高标准大棚。营里镇党委派出专人帮着他办手续、跑贷款。截至目前,13个大棚已经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不到两年,肯定能回本。”刘贝说。
  目前,营里镇万亩园区已动工5800亩,包括品质蔬菜生产园、对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一期、对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二期、休闲采摘园、植物博物园、阳禾苗木观赏基地等6个项目。
  “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园区品质建设,通过园区带动,让种大棚蔬菜成为群众的自发行动,种出高品质蔬菜。”营里镇副镇长徐金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