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跑玩意儿

2019-02-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纸上博客
    □ 朱殿封
  我老家杨盘一带的乡民很有趣,给元宵节期间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放烟花……起了一个艺术总汇的名字:“跑玩意儿”。
  乍一听这个名字很“土”,但是其概括性很强,挺有动感,又通俗易懂,还含有某种挑逗性的意味。
  据说,踩高跷起源于尧舜时的丹朱氏族的鹤图腾崇拜,亦说起源于劳动,耍狮子起源于三国时期,舞龙灯、扭秧歌、打腰鼓大概产生于宋朝或更早年代。杨盘的“跑玩意儿”始于何年何月,没有文字记载,但代代相传。
  杨盘四街过去有五支“跑玩意儿”的队伍,从正月十四到十六连着三晚上“放灯”,意思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五谷丰登。人放十六,鬼放十七,到十七日就不放灯了。连着三晚上“跑玩意儿”。
  太阳在街尽头沉落,霞光把天边染成紫褐色。五支秧歌队形成几百人的汇演大军,按照预定时间在十字街集合。“跑玩意儿”开始,队伍前有两人抬一口大锅,一人执铲,锅里盛着点燃的棉籽,头前沿街放灯——给街面上各个门店的门前放棉籽灯,门上、窗口上挂灯笼、燃蜡烛。另有人手提一只布袋,布袋里装有小米,边走边撒几粒,说这是给鬼神吃的“馒头”。接着是燃放焰火,各支队伍的表演依次展开。
  舞狮队头前开路。雌雄狮子和一对幼狮子威风凛凛,雄狮子头扎红结,雌狮子头扎绿结。耍狮人手持彩球引领、撩逗,雄狮子做出翻山越涧、登山直立、跳、转、腾、扑等动作显其凶猛;雌狮子做出搔痒、舔毛、伸腰、打滚、掏耳等动作示其温柔;幼狮子绕着父母戏耍跳跃,表达其天伦之乐。狮子项下铜铃“哗哗”震响,清脆悦耳。
  龙灯队紧随其后。九节龙灯由竹条、竹片、竹篾扎成,通身外糊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龙身内各节点一支蜡烛灯,似为灯笼。引龙人擎一颗宝珠在前,十几人的舞龙队蜿蜒蛇行,“黄龙下海”“金龙抱柱”“老龙翻身”“银龙过海”……长长的龙灯翻转腾挪,灯火闪耀。舞龙灯的汉子个个手疾眼快,他们与巨龙融为一体,烟花喷放中游走自如。
  锣鼓队敲得震天响。锣鼓手挽胳膊撸袖子地“敲家伙”,他们以“咚咚锵”“咚不隆咚锵”开头,敲着敲着变换身形,摆出各种姿势。鼓手“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锣手“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大镲高翻”“胸前空翻”“单双翻”……鼓锤、锣锤上的红绸布随着锣鼓锤的起落像一团火苗窜上蹿下,划出一道道红光。锣鼓手不断翻新花样:“倒提篮”“龙摆尾”“鬼钻洞”“大通天”“小通天”“狮子滚琉球”……十几套鼓点变换着敲,那真叫气势恢弘,八面威风。只震得乡村房草刷刷响,震得树上枝头枯叶簌簌落,震得月儿涨圆了脸,震得天幕落满星,震得星星撒出流星锤。
  高跷队员人人腰扎彩绸,头戴一副假面具,手拿一盏荷花灯,“八仙”踩着高跷自报家门:“拐里先生得道高”,“果老骑驴走赵桥”,“仙姑敬奉长生酒”,“采和花篮献盘桃”,“洞宾背剑清风客”,“钟离点石把扇摇”,“国舅手持阴阳板”,“湘子瑶池品玉箫”。高跷队表演“文跷”、“武跷”。文跷逗乐,白蛇素贞娇滴滴呼“官人”,许仙甜蜜蜜喊“娘子”,青蛇仗剑走左右,法海后面翻跟头。武跷示勇,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梁上君子时迁……踩着三十厘米、半米、一米不等的高跷,“劈叉”“扑虎”“跳高桌”。继而架起“骆驼轿”:几名高跷队员排列开来,将一名高跷队员抬起来,架到肩上,被抬着的队员嘴叼彩绸制作的“火绣球”,前有一人拉着彩绸一端往前走。此时,叫好声盖过了锣鼓声。
  秧歌队一分为二,一队人扭秧歌,一队人打腰鼓。秧歌队员男穿绿女穿红,头戴彩头,手持花伞、彩扇、手绢,载歌载舞,柔美俏丽。腰鼓队员男穿黄女穿蓝,男队员头扎羊肚子白毛巾,腰扎红绸带,脚蹬黑布鞋。女队员头戴扎花,脚蹬软底平绒鞋。百鼓同声,在“伞头”指挥下行进打“路鼓”,走“路步”“十字步”“马步缠腰”步法,队形变换着“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边走边敲边舞。停下打“场地鼓”,先由狮子、龙灯舞动着转着打场子,“伞头”指挥队伍“踩大场”,接着变换出“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太阳弧形”等队形。“文腰鼓”打得姿态优美,轻松愉快;“武腰鼓”打得潇洒活泼,粗犷奔放。秧歌神扭,腰鼓劲敲,高潮迭起。
  旱船队有人驾旱船,有人扮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有人扮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有人扮金童玉女;有人扮毛驴、狗熊、乌龟(乌龟扮演者绝对保密,怕日后人们与其闹玩、起外号);有人扮傻小子、傻老婆。傻老婆多是男扮女装,头戴黑绒帽,脑后扎一个大抓髻,身着老太太穿的大襟褂子,左胳膊上挎只竹篮,右手里拿把笤帚,也有的手拿棒槌,边走边扭边出“傻样”儿。
  傻老婆扭动着唱起民间小调:“睡梦里呀醒来呀俺想呀夫君呀想得那个苦哇,背着呀俺爹娘呀俺公婆呀自个儿偷偷地哭呀,泪湿了(那个)枕巾止也止不住。夫君呀,奴等你要等到何年何月是个头?”傻老婆唱开头,扭秧歌的人接续应唱。
  “跑玩意儿”的队伍行至沿街盐店前,傻老婆说:“掌柜的,给二两盐。”有人接话:“要盐干什么?”傻老婆回道:“夫人口里淡。”路过药铺了,傻老婆说:“掌柜的,给两贴膏药。”有人接话:“要膏药做什么?”傻老婆回道:“夫人有关节炎。”路过铁器店了,傻老婆说:“掌柜的,给二两钉子。”有人接话:“要钉子干什么?”傻老婆回道:“夫人压咳嗽。”一连串的俏皮话儿,逗引得观众开怀大笑。
  杨盘的“跑玩意儿”历经千百年,融进当地民众的血脉里,凝成了当地传统特色民间文化艺术,“跑”出了杨盘人别有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