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峄城开展农村公共资源治理

36个红手印见证山林资源共享

2019-02-15 作者: 张环泽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通讯员 张大东
   本报记者 张环泽 

  “村里对山林重新承包,听到大喇叭的广播,我第一个去摁了红手印。”2月6日,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前湖村村民孙善臣,谈起承包山林的事还是一脸喜悦。这份喜悦还得从一个多月前当地开展的农村公共资源治理行动说起。
  前湖村有人口1100多人,村子不大却有着近40年的桃树种植历史,大小山头有9座,206国道横贯南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优势,给这个村带来了发展的先机。部分村民将目标瞄向了山坡地,与平原相比山坡产的桃子品相更好、口感更佳,销售自然更胜一筹。但这一致富的“法宝”却只落在了6户村民手中。
  “40年前山上还只是些松树和洋槐树,砍树回家烧火做饭成了常事,如何看护好山林让人头疼,无奈找了6位老人划片看守。随着经济的发展,靠山吃山的观念深入人心,这6户村民大胆尝试种起了山地桃树,生活富了起来。” 村支书孙华说,“6人管理9个山头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其间也尝试重新进行划片但效果并不理想。山林的老式管理方式愈发显得不合理,要求重新发包的呼声也愈发强烈。”
  枣庄市委常委、峄城区委书记于玉告诉记者,部分农村公共空间管理的长期“空档”,致使大量公共资源流落到少数人手中,导致村集体资产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公信力,破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鉴于此,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去年12月10日,他们下发了《峄城区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实施方案》,对公共资源治理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优越条件的前湖村的行动自然更快一步,他们召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对山林重新发包进行讨论,并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村会计孙超带着村民对9座山头进行了重新测量、划界,并拿出了《前湖村山林果林承包合同》。孙超说:“9座山通过抓阄的形式承包给了36户村民,这其中包括原来那6家老看山户。”村民苗传军的父亲就是当时的看山户,山林看护的担子现在落到了儿子的肩上。面对新的承包合同,苗传军郑重地按下了红手印,他信心满满地说:“村里成立了乡情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我们这些承包山林的村民有了抱团抗风险的能力,根本不用担心交租金的事。”打小就会烙煎饼的村民李丽笑着告诉记者,去年经过培训她已烙出了黄桃小米石磨煎饼,每斤售价16元,今年又能大干一场了。
  记者在36份按有红手印的承包合同上看到,这份合同签订于今年1月1日,合同对山林的坐落、面积、用途、承包期限、承包金、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孙超说:“合同期限为10年,租金每年为1000元,三年一交。”首次收取的108000元承包金目前已派上了新用场,清理出了村南的河道,一部分淤泥用作206国道两侧500余米的道路覆土绿化,另有部分淤泥出售后购置了管道用于村子下水道的铺设,改善村容村貌。
  榴园镇副镇长张习东告诉记者,前湖村只是他们进行公共资源治理的一例。牛山后、张庄等6个村通过治理整理出荒山资源2000余亩,龙泉庄村通过清理村南水库周围荒地拟打造成集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游示范村,北棠阴村、周庄村清理长期被占用的空地建设了文体广场约2800平方米。
  于玉说:“我们开展的公共资源治理重点抓好了与镇域路域环境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文章,算好了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四笔账,使其真正发挥出综合效益,还公共空间‘姓公不姓私’的社会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