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把脉”查问题,“辨证施治”补短板,东昌府区行政审批局——

求解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百米”

2019-01-09 作者: 肖会 王兆锋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肖会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苗素红 

  “你在便民服务中心办理老人丧葬费用多长时间?”
  “半小时左右。”
  1月3日,在东昌府区沙镇镇便民服务中心,聊城市东昌府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董书栋听到村民刘彦斌回答后,认真在本子上记着。
  “死亡证明、办理人身份证明,死者家庭关系证明、遗产继承人身份证明,遗产继承人家庭关系证明、派出所销户证明……办齐这些手续,要没几天工夫还真不行。简捷,只体现在便民服务大厅的最后一关,之前的繁琐并未减少,制度藩篱不破除,做到一次办好谈何容易?必须汇报研究,早日解决。”董书栋说。
  2018年12月26日,东昌府区行政审批局挂牌运行。几天来,为求解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百米”,领导班子已多次兵分几路深入基层调研督导,唯有“悉心把脉”查问题,才能“辨证施治”补短板,让“一次办好”改革扎实推进、落地生根。
  1月3日中午,在位于柳园南路的东昌府区政务大厅内,坐满了前来办理事务的市民。“怕办事的市民露天长时间等待,大厅8:30办公早晨6点就开门纳客,大厅内划设休息区,准备了开水和常备药。”东昌府区政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凯生正与前来办理报税业务的市民王女士攀谈。
  “能不能把便民服务再向前延伸点?比如,提前开放取号机,这样早来等候的人们就能在保安人员引导下抽号,不会再一窝蜂地拥堵”王女士建议。
  “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2018年以来,东昌府区政务中心大力推进群众相关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厅上网,程序简化了,环节减少了,办事效率提高了,也为全市的“一次办好”改革凝聚了可推广、可复制的“东昌经验”,而仅仅“一公里”中的“最后几十米”延伸却被忽视了,刘凯生深感不安。
  记者见到审批协调科李金旺科长时,是下午3点半。他在沙镇贾楼村,正与村代办员张延会交流着。“代办员面对的是基层村民,涉及到的大都是老年证照、赡养继承、分家立户等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琐碎事务。把代办员纳入考勤管理显然存在偏颇。有些类似于分家立户、赡养继承等相关事务,必须由本人亲自办理,代办员也就爱莫能助。涉及到婚丧嫁娶,现金申领,又有不少人不愿意别人代办,这就造成了便民服务的‘烧火棍子一头热’的尴尬。放管服改革是为了一次办好,而代办制的核心就是激发活力。只有‘放’和‘管’相得益彰,才能激发出代办制活力。代办员一般都由村委成员担任,报酬微薄,但大家都有一颗热心公益、服务乡里的心。刻板的公务式管理,反倒禁锢了代办制的活力。”张延会说。
  下午5点50分,夜幕渐渐降临,多路调研人马带着最新“战况”,满身疲惫地匆匆返回。稍后的碰头会,他们将就各自调研的情况进行梳理汇报,经集体研究后形成新的解决方案。

相关链接:
  东昌府区各乡镇按高标准、规范化,全部建起了统一的便民服务中心,而且简化手续,重塑流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设立、逐步推进、优化完善”的原则,遵循“统一门头标识、统一柜员化服务、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进驻事项、统一监督平台、统一服务指南”六统一基本要求,统筹推进了全区基层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
  2018年,东昌府区政务中心还打破科室、站所概念,将政务服务事项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出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56个服务事项,由专人进行“全科式”规范办理,实现了群众“进一家门就能办成事、办好事”的迫切期盼。按照“调硬人、硬调人”原则,抽调“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业务骨干,配足配强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力量,建立一支专业化审批服务队伍,实现“多次找”为“一次办”,“进多家门”到“进一家门”,“分散随意”向“集中规范”转变。推行预约、延时、上门、无偿代办等特色服务,镇(街道)、园区便民服务中心除能够办理镇级依申请的政务服务事项外,还能够为群众帮办、代办区级政务服务事项的外网申报业务,实现了服务态度“零投诉”、服务项目“零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