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风正一帆悬 升级总动员

2018-12-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剑桥 刘电辉 管林忠 娄延峰
   崔 璐 李新东
  
  今年10月19日,省委主要领导就推动铝业高质量发展到邹平市调研,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全省铝业发展的思路举措。强调,要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省铝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山东铝业”品牌。
  铝业不仅是山东的优势产业,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更位居滨州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首,地位举足轻重。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铝产业集群,打造成为世界级高端铝产业集群和产品交易中心。”
  滨州主动转调,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新动能培育,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速度降了
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关停电解铝产能269.2万吨,压减粗钢产能183万吨,煤炭消费压减2059万吨,对6类、226家企业实施了错峰生产,治理“散乱污”企业1914家,淘汰燃煤小锅炉3205台,全市停建、缓建民间投资项目281个……
  “要把环境保护督察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以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照单全收中央督察组反馈督察意见,以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深刻反思,以刮骨疗毒的坚定决心彻底整改,将其作为根治突出环境问题的重大机遇,倒逼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尽管压减产能对经济增长速度会有较大影响,但面对中央环保督察对滨州提出的整改意见,滨州市态度明确、照单全收,并将此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滨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耐心,尤其要克服速度焦虑、数字情结,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主动降速、加快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滨州市以环保督察为契机,强力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紧紧围绕培育壮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多端延伸,持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增加新的增长动能。精心谋划了“5+5”十强产业(培育壮大高端铝、新型化工、家纺纺织、粮油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储备了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731个,总投资8082亿元。
  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依赖性减弱了,也就是说对于GDP增速放缓有一定的包容度,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个高质量,是“不带血的”、没有隐患的、广大人民群众赞同和满意的。
质量高了
滨州孕育发展新优势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发展速度放缓了,积极因素却不断呈现,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更显示出滨州发展的潜力和新优势,让人充满期待——
  新旧动能转换节奏加快。从市场主体来看,今年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创业创新不断发展,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58万户,其中服务业1.96万户,占比76%。从经营主体看,年初241家新纳入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46.3%,高出规模以上工业53.6个百分点,成为工业发展的新动力。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达到了48.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提升,增速比二产高出4.6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6.5%,增幅列全省第2位,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11.6%,增幅列全省第1位。
  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全市建立了重大项目库,储备项目550个、总投资5372亿元。两次开展“三个一批”(论证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活动,集中签约项目37个、协议金额1456亿元,开工项目48个、总投资351.6亿元。打造了全省首家工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云超市”服务模式。15个项目列入全省第一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优选项目,36个项目列入全省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为今后发展积攒了后劲。
  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是滨州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作为产业集群领头羊的大企业,纷纷以具体行动发出加快转型升级的动员令,无疑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令人备受鼓舞。
  与此同时,滨州与京东合作的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数据中心、与华为合作的云数据中心也在积极推进。项目正式运营后,对于全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扩大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发展看长远,长远看环境。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资金、人才的吸引力。缺少项目、没有人才,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对此,滨州各级已有共识——
  今年7月,《滨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试行)》出台,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便民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全省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这是全省首部优化营商环境办法,重点解决政务服务效能不高,市场运行监管粗放,法治环境不优,社会、要素保障缺位及营商环境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理念、制度、监督全方位深层次创新。
  尤其是,滨州把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市县“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6月份以来,先后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等多次会议进行重点调度、推进和落实;7月下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带队分两组南下“取经”,对“一次办好”改革提标提速;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负责人深入“一次办好”改革一线、紧盯市县政务服务中心现场,问题在一线发现,措施在一线落实。同时,建立健全“一次办好”改革工作台账月通报机制,强化督导检查和推进落实力度。
  在今年7月22日第四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营商环境峰会上,滨州市入选“2018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地级市案例)十佳城市”。在日前公布的2017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评选中,滨州市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综合评分列全国第78位。一流营商环境正成为滨州对外开放、引资引智的“磁铁”。
  全市上下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不断壮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优化金融环境,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发展的新优势正在加快孕育。
实惠多了
百姓享受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滨州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尽管增长速度有所下滑,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民生支出依然没有“掉队”。
  滨州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资金向民生聚焦、政策向民生倾斜,优先保障民生支出,优先满足民生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每一项民生工程的落实,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为民谋幸福的情怀。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263.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1%,成功入选“2017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而2018年半年多的时间里,惠民政策陆续出台,民生投入不断加大,民生改革加速发力,让更多的群众得以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年前,滨州市就开始全面推进“校车全覆盖”“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校园足球运动场地建设”教育工程,以历史上从未有的决心、力度强力推进教育民生保障。今年这项工作依然没有停止,截至7月,滨州解决“大班额”、“全面改薄”、足球进校园、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开工项目169个、竣工32个。
  而已然成为滨州“城市新名片”的校园足球,今年也继续打造“新亮点”。校园足球是滨州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确定的新兴产业之一,滨州以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产业,进一步擦亮滨州校园足球品牌,助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顺利推进。
  当下,全面深化医改进入关键期。全市22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药价普降15%以上,大型设备检查、检验价格降幅13%以上。全面建立的居民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已经累计居民大病保险赔付37万余人次,赔付金额6.6亿元,有效缓解了大病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总投资35.5亿元的市人民医院西院区、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三院”项目也已全部开工,将打造黄河三角洲高端医疗服务矩阵,解决医疗资源紧张、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会对于机构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对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出更高要求。2018年,市委、市政府连续将养老服务工作列入科学发展观考核,将养老服务“三项行动”列入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将“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等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政府主导层面全力推动养老服务工作发展。目前,全市形成了以市级养老中心为引领、县区重点项目为支撑、乡镇农村幸福院为基点的养老服务设施框架格局。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今年4月9日,滨州市启动“六城同创”工作,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复审、国家园林城市复审、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同步推进创建工作。开展“六城同创”,是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有力抓手,是提升营商环境、打造滨州品牌、提升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开展“六城同创”是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不折不扣的实事好事,是让群众满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作风硬了
“淬火工程”锤炼基层党员党性

  “万丈高楼,重在根基。”长期以来,在基层尤其是农村,个别党员党性意识弱、纪律作风散漫,个别党支部战斗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比较突出,甚至有的党员无人管、管不好、管不了,严重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自2017年开始,滨州市针对农村普通党员缺少接受经常性教育的有效机制,个别党员集体观念淡薄、纪律作风散漫,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经常不严肃等问题,探索实施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以基层党校为主要阵地、以党员集中轮训为主要形式、以党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为主要抓手的共产党员“淬火工程”,探索出一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基层落实落细的有效途径。
  阵地建设是党员教育的基础。滨州市本着整合资源、因地制宜、节俭办大事的原则,按照“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500平方米”“有教学区、党性体验区、生活服务区和文化交流区”等标准要求,指导各乡镇(街道)分别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基层党校,以小班化的方式分期分批组织党员集中轮训,对党员进行全方位“淬火”,每人每年不少于32学时。
  “淬火工程”开展时,以支部为单位调训,主要设置“五项内容”:实行军事化管理;原原本本地诵读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基本教材;重温入党誓词、学唱革命歌曲、观看红色影片、讲述身边先进故事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培树优良学风,引导党员增强集体观念和纪律规矩意识。
  “剑锋磨砺出,好钢烈火淬。”开展“淬火工程”,让党员离开炕头、放下锄头、走出村头,到党校“补钙”“充电”,实现了党性意识、组织生活、纪律观念和邻里感情的“回归”。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乡镇(街道)基层党校86个,有3.3万基层党员参加了集中培训,春节前全市60周岁以下农村党员将轮训一遍。下一步,滨州市将逐步把“淬火”对象从农村党员向机关单位、“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员拓展,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