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牢记“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誓言,优秀医师张新焕——

将“护卫生命”进行到底

2018-11-23 作者: 姜言明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作为一名医者,当穿上白大褂走进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默认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张新焕一直不忘的初心。医生、大学教师、医学博士、优秀医师……张新焕从医20余年,始终都恪守着这份初心,牢记誓言,精益求精,执着追求,将“护卫生命”的使命进行到底。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和树芸

医者仁心,不辱使命
  1997年7月,张新焕自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留在母校附属医院工作。在内外妇儿等各专业完成三年轮转后,又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攻读内科学硕士。从步入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她就一直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每到一个科室就收拾一下值班室当成家入住,走路风风火火、做事雷厉风行的她,是很多同事眼里的“女汉子”。
  医者父母心,张新焕至今对一例骨折患儿记忆犹新。那是她刚参加工作在各个临床科室轮转期间,有一天在骨科值夜班,凌晨接诊了一名4岁的患儿,孩子因摔倒造成骨折,她为其牵拉复位后予以固定处理。由于经验不足,未再复查X光片,患儿在父母强烈要求下直接离院。第二天交班时,张新焕又仔细请教了上级医师处理是否妥当,上级医师指出由于孩子年幼,应该复位后再行X光片检查,确定复位效果。然而那时登记系统不够完善,孩子就诊留下的信息里仅能查到其所住的居民区及患儿名字,张新焕下夜班后第一时间骑着自行车就去了那个小区,挨家挨户询问认不认识那个小男孩,问了几十户人家后终于找到了孩子,最终检查确定了孩子骨折复位良好,张新焕才放了心。
  工作时间越久,张新焕越发觉得医学有局限性。她说:“不知多少次都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绞尽脑汁在治疗和支付能力之间为患者找一个平衡点。”
  有一次,张新焕和科室护士、自己的老搭档刘宝慧一起值夜班,刚接班即从急诊接诊了一名昏迷、无尿、低血压的重度酮症酸中毒患者。这种患者死亡率极高,患者家属因为经济问题不同意进入重症监护室。张新焕没有轻言放弃,耐心对家属劝解后收住普通病房。由于在普通病房抢救条件有限,张新焕和刘宝慧几乎整夜站在患者床前,不停地测血压及推注血管活性药物,力争在维持住血压的基础上争取到时间等待血容量恢复,就这样坚持了8个多小时,当凌晨第一缕曙光照进病房时,患者在持续无尿、低血压13个多小时后血压渐趋稳定,尿液开始产生,神志慢慢转醒,并在继续治疗一周后康复出院。
  换位思考,张新焕理解那些因为贫困甚至连生命都想放弃的病人,她说,只有更加精心地为患者医治,一元一元地为他们节省,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和家庭。
真诚守信,砥砺前行
  曾经有一位记者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时问张新焕:“何为诚信?”毫无思想准备的张新焕本能地回答:“作为一名医生,我觉得最大的诚信是不断学习和进取,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和医德修为,真正值得患者以生命相托,这就是一个医者对患者最大的诚信!”
  这个回答,是张新焕对自己工作学习经验的总结。工作近五年时,张新焕感觉到做一名生死相托的健康守护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识面及诊疗能力亟待再提高,于是她于2002年考取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内科学硕士。2003年第一例“非典”病人就出现于孙逸仙纪念医院。当时两层楼的医护人员都有被传染的危险,她作为学生可以申请休假,但凭着救死扶伤的本能,张新焕选择了和医师们站在一起。
  毕业后她回到医院继续服务泰城人民,为了方便路远或行动不便的患者治疗,张新焕开设了多个在线平台。她多年来风雨无阻坚持每周六的专家门诊,日均门诊量60—80人次。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2009年在第八届全国内分泌年会上,张新焕作为八名获奖者之一获得中华医学会颁发的“病案研讨大赛奖”;2014年作为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100名入选者之一,前往美国参加了ADA组织的糖尿病学者培训项目。先后获“山东省优秀医师”“泰安市好医生”“泰医附院十佳青年医师”“泰医附院先进工作者”“泰医附院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等称号。
教学相长,无私奉献
  张新焕在日常工作中是一名医生,但同时也是泰山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的一名临床教师,身兼医生和教师双重身份,注定要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多年来她一直承担着内科学及诊断学教研室关于留学生、硕士生、本科生及规培生等不同层面的带教工作,她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因章施教,注重教学改革,为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了许多探索,目前主持参与山东省教学改革课题3项,取得了中国国际化人才外语(BFT)高级资格,取得了泰山医学院首批留学生师资资格,培养硕士研究生数名。
  “甘当人梯,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居民健康的守护者,才是值得一个医者骄傲和自豪的。”张新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