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周末

王珉芝认为,青州花卉要在全国花卉产业中有发言权,进而走向全世界,必须培育自己的新品种。2015年,他培育的第一个蝴蝶兰品种通过审定,他将其命名为“青州金凤”,“这个品种不光是我自己的,也是青州的。”花卉大棚里一些蝴蝶兰身上别着小卡片,上面写着一组数字,那是尚未定名的蝴蝶兰新品种……

王珉芝:南兰北种,放飞梦想

2018-11-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珉芝向本报记者介绍兰花的特点和生长习性。
  王珉芝培育出的第一个新品种青州金凤。
■ 周末人物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本报记者 王建 杨国胜 本报通讯员 郑秀宝
  深秋,走在青州市黄楼街道,看着树叶凋零,草木一片萧瑟,然而,当记者拐入山东绿圣兰业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的花卉大棚时,发现了别有洞天的景象:成千上万的蝴蝶兰争奇斗艳,兰香幽幽,沁人心脾。
  如此美景出自69岁的王珉芝之手,他是绿圣兰业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多年前,王珉芝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只凭着一腔热血,开启了种植兰花的梦想之路,其中,经历多少辛酸与曲折,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20年后的今天,王珉芝把小小的蝴蝶兰“种”成了一个大产业。

“种”出一个大产业

  走进王珉芝的办公室,乍看感觉有些凌乱,仔细一瞧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桌上一株蝴蝶兰惊艳绽放;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匾;椅子上摞着一叠厚厚的证书,再就是与兰友的合影和各种兰花的书籍资料,屋里所有的陈设,都与兰花有关。牌匾、证书都是参加各类兰花展所获的荣誉,其中,新品种“绿圣小钻”在今年的青州花卉交易博览会上获得“金花奖”,这是最让王珉芝得意的。
  王珉芝对兰花的喜爱溢于言表,有客来访,他总会“显摆显摆”,要亲自带着进大棚转一圈。在绿圣兰业8万平米的花卉大棚里,这位近70岁的老人步履矫健,穿梭自如。王珉芝边走边说,将兰花的习性特点娓娓道来,看着心爱的兰花,他脸上满是笑容,连皱纹都舒展开来。淄博兰友韩卫国与王珉芝相交多年,熟悉他的脾气秉性,他说王珉芝不善表达,唯独谈起兰花时例外。
  王珉芝是何时爱上兰花的已无从追溯,在他的儿子、绿圣兰业总经理王广磊的记忆里,父亲年轻时候就喜欢养花,小时候家里经常被各种颜色的花卉装点,花香不断。要说起王珉芝涉足兰花产业,第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应该是1986年。当时,王珉芝在东高镇种子站工作,他在院子里建了一个小花棚,养上国兰,作为工作之余的爱好。那时候养的国兰,大都被王珉芝分散给了亲朋好友,也有一部分仍在绿圣兰业的花卉大棚中茁壮生长。
  1996年,做蝴蝶兰生意的想法第一次在王珉芝的脑海中萌生。那一年,王珉芝与朋友一道去昆明参加花卉博览会。博览会上,各式各样的蝴蝶兰争奇斗艳,让王珉芝大饱眼福,也让他大为惊讶,“一株蝴蝶兰竟然能卖到200多块钱。”后来,王珉芝从单位下岗,经过短暂的迷茫后,这一想法又渐渐清晰起来,他又两次南下昆明考察。“蝴蝶兰是高档花卉,价格相对较高,但和国兰比起来还是大众化消费,能够进入千家万户。”经过考察,王珉芝对蝴蝶兰的市场前景更加看好,回来后他在东高镇建起第一个基地,从此一干就是20多年。
  “一开始是倒,从南方进成花,在这边卖。”倒卖了两年成花后,王珉芝发现,蝴蝶兰产业越在上游越能赚钱,“进成花一株上百块钱,进一棵苗子只要十几块钱,进成花不如进小苗。”1998年,王珉芝进了几千棵蝴蝶兰幼苗,迈开了向蝴蝶兰产业上游进军的步伐。
  “蝴蝶兰是南方花卉,当时这边几乎没有人种植,对于南花北种,周围的人都觉得不现实,劝我别种了。”但王珉芝觉得这是一个花卉新领域,种好了能发展出一个大产业,他下定决心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回忆起这个决定,王珉芝说自己是被逼的。他拿养国兰与养蝴蝶兰的不同来说明,“养国兰是业余爱好,属于个人的闲情逸致,专业养花是经营活动,有经济压力了。那时候工资很少,最开始进花的时候要先贷款,卖了花再还上,现在这个基地是贷了一两千万才建起来的。”蝴蝶兰产业越做越大,王珉芝感到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不仅要带动花农致富,更要引领青州花卉产业继续做大做强。

为养蝴蝶兰交学费
  “今年有70万株蝴蝶兰上市,明年将达到100万株。”在王珉芝的悉心照料下,大棚里的蝴蝶兰生机勃勃。因为兰花养得好,王珉芝是青州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在全国兰花界也小有名气。谈到这一切,王珉芝颇多感慨,“我是青州最早养蝴蝶兰的,当初走了不少弯路,交足了学费。”
  在向上游进军的道路上,王珉芝最先触碰到的不是更多的利润,而是高大的技术壁垒。逆水行舟,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辛。
  “第一批买回来的蝴蝶兰因为水土不服都死了,后来发现是土壤的问题。”冰冷的现实给了王珉芝沉重一击。
  除了土壤,温度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蝴蝶兰对温度要求比较高,夜温不能超过18度,否则就不抽梗,也就不开花,需要降温,而到了冬天就需要加温。”当时,王珉芝对此并不了解,而且条件也不具备,“东高镇的那个基地都是水泥板子扣起来的土棚,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加温和降温设备”。因此,从台湾引进的1万多株蝴蝶兰幼苗种下去,都没开花。
  当时,王珉芝着了急,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让蝴蝶兰开花,最后甚至到了逼着花开的程度。“用了一些激素,把花催了出来。”但事实证明,逼着开花的办法是不行的,“开是开了,可前面开后面败,几天就都坏了。”
  一个接一个的挫折,让王珉芝吃了很多苦头,但是他并没有抱怨,而是想方设法一点点提高养花技术。“那时候没有电脑,只能从书上看,再就是四处拜师,到处参加兰展,学习新技术。光找适合蝴蝶兰的土就用了好几年,试验了十几种土,直到用上了一种从日本进口的材料,才越养越好。”王广磊毕业后就帮着父亲,对其中的艰辛再清楚不过。
  土壤的难题攻克了,温度怎么办?没有设备,就用土办法。为了掌握蝴蝶兰生长所需的温度,王珉芝夜里每两个小时起来一次,拿着温度计进花棚,把测量的数据一一记在笔记本上。这样记录了几年,王珉芝完全掌握了蝴蝶兰的生长习性,每个阶段时间多长,需要什么样的温度,他都了然于胸。绿圣兰业现有的8个花卉大棚,每个棚的温度条件都不同,以满足处于不同生长阶段兰花的需要。
  当年的辛劳换来了如今满棚花香。“台湾养蝴蝶兰的技术是最好的,现在我们的技术和台湾已经没有区别了,温控等技术我们还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了创新。”王广磊说。
  过硬的技术养出了高品质的蝴蝶兰,销路渐渐打开。“原来我们的产品仅限于山东,现在全国各个市场都有我们的产品。”王珉芝介绍说,绿圣兰业的蝴蝶兰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以前我从上海进货,现在他们到我这来进货。”说到这里,王珉芝脸上满是自豪。
“兰师君子风”
  兰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不仅仅是由于花开动人、花香悠远,更离不开兰花的文化寓意。兰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培养、欣赏兰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兰文化。
  王珉芝喜欢兰花的艳丽,也对兰文化着迷,有关兰花的典故他能信手拈来。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在赏兰时不仅称赞兰花是‘王者香’,还寓志向于兰花之中,以兰花的习性比喻自己不因贫富而动摇自己志向的信念。”王珉芝解释道。
  在为人处事上,王珉芝深受兰文化的影响,他常将孔子的另一句话挂在嘴边:“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兰花花香清幽,入室扑面而来,时间久了却不闻其香,孔子根据兰花花香的这一特点,提出交朋友要择贤而交。因为王珉芝为人朴实,做生意讲究诚信,他最开始创业时的很多客户,一直到现在仍然和他保持着合作关系。
  在韩卫国眼中,王珉芝不仅兰花养得好,还是一个君子式的人物。
  王珉芝的蝴蝶兰越养越好,不少人上门请教。对于自己辛苦摸索出来的蝴蝶兰种植技术,王珉芝毫无保留,他将公司大棚的大门敞开,让前来“取经”的花农自由参观。来问的人越来越多,王珉芝索性办了一个兰花培训班,有20多人参加。“现在有养得比我好的。”王珉芝笑着说,现在青州的蝴蝶兰产量大概有1000万株,王珉芝的公司只占十分之一,剩下的当中有不少是他带动起来的。
  对于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韩卫国仍历历在目,“我通过兰友介绍去找他玩儿,在一块儿吃了饭,感觉他是实在人。”韩卫国对王珉芝的第一印象不错,“所以就玩到一块儿了。”
  “我经常到他那儿去玩儿,玩儿够了就走,他很不愿意,每次都叫我住下。”由于来往频繁,韩卫国对王珉芝脾气性格摸得很透,“他没有太多语言,但兰花养得很好,是个实干家。”对于王珉芝创业的艰辛,韩卫国也感触颇深,“他从一穷二白到现在很不容易,受了很多罪。”
  王珉芝养兰花远近闻名,他却说自己谈不上有多厉害,只是实践经验多一点,“养了20多年了,稍微懂一点。”韩卫国听了呵呵一笑,“他从来不说自己多好,其实他的名气很大,在南方也很有名气,大家都认识他。”
  兰友之间相互交流,韩卫国在阳台上养了七八十盆国兰,其中就有王珉芝所赠,“我拿花他都不收费,一些很贵的花他也说你拿走吧,养着玩儿,我很不好意思。”
  关于王珉芝的为人,韩卫国想了两句话来概括:“幽兰王者香,兰师君子风。”他找了当地一位校长把这两句话写成书法,裱好了给王珉芝送了过去。

还缺一个“巢”

  2011年,王珉芝启用黄楼的新基地。新基地占地80亩,是老基地的好几倍,而且技术设备有了质的飞跃,大棚内控温控湿、卷网卷帘、喷肥喷药、水处理等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以前夜里起来记温度,现在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棚里的温度,超过一定温度,风机会自动打开,把热气排出去。”王珉芝介绍说。
  比起这些,更让王珉芝宝贝的是组培室。紧挨着他的办公室的一间房子就是绿圣兰业的组培室,王珉芝把参观的第一站放在这里。组培室面积不大,透过窗户可以看见一排一排的玻璃瓶码放得整整齐齐,每个瓶子都呵护着一棵稚嫩的蝴蝶兰幼苗。王珉芝说这些都是瓶苗。
  花卉大棚里,工人们正在把蝴蝶兰苗从小花盆移到稍大一点的花盆里。王珉芝介绍说,蝴蝶兰在大棚里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小苗、中苗和大苗三个阶段,“小苗用1.5寸的盆,中苗用2.5寸的盆,大苗的是3.5寸的盆,每个阶段三四个月,到了时间就要换盆。”其它地方都实现了自动化,换盆得人工做,现在是大棚里需要劳动力最多的环节,“小苗移栽有专门的队伍,移栽的时候有技巧,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深了浅了都不行,技术好的工人一天能移栽2000棵。”
  不论是小苗、中苗还是大苗,它们的起点都是一棵小小的瓶苗,“蝴蝶兰的种子不能自己发芽,没法种到土里,必须放到组培室里组培,变成瓶苗才能拿出来。”王珉芝道出了组培室的秘密。
  除了育苗,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组培室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决定着王珉芝能否在蝴蝶兰产业的最上游站稳脚根。
  王珉芝最看重的组培室,也是最让他发愁的地方:大棚里的蝴蝶兰越来越多,可组培室面积太小,组培出的瓶苗数量有限,无法满足需要,还要从外面进一部分苗;现在兰花种植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遗传育种、分子育种的阶段,周期短效率高,需要专业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这些靠个人没法实现,王珉芝向大专院校“借智”,与中科院兰花所、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可现在的组培室面积小设备简陋,科研团队无法进驻。
  “现在还缺一个‘巢’。”王珉芝想建设一个科研中心,可资金成了最大的“拦路虎”,“建科研中心至少需要七八千万元。”养蝴蝶兰的成本很高,王珉芝告诉记者,这个季节每晚给大棚加温的费用高达四千元,到最冷的时候要上万元;另外,基地每年光电费就要花三四十万元。绿圣兰业每年的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还有1000万元的贷款,王珉芝手头很紧,短时间内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

青州的“金凤”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古稀之年的王珉芝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还在为培育蝴蝶兰新品种而不懈努力。
  2011年,封国安到绿圣兰业担任科研经理,协助王珉芝培育新品种。他向记者介绍了蝴蝶兰新品种的培育过程:首先选择父母本,然后杂交,产生果荚后播种,再组织培养,培养出来的小苗有上万株甚至几万株,考虑到成本因素,从里面选择至少两千株继续培养,直到开花,然后再选择符合要求的品种,还要通过审定,拿到良种证,整个过程非常漫长。
  培育出新品种,拿到了良种证,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新品种还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如果没人愿意买,那么几年的辛苦等于白费。培育新品种不仅是个慢功夫,还要考验眼力劲儿。
  既然培育新品种如此艰辛又充满风险,为何还要不断尝试?王珉芝说,蝴蝶兰讲究新、奇、特,用别人的品种就做不到新、奇、特,必须自己培育,“有自己的东西,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
  除了让自己的企业更有竞争力,带领青州花卉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的责任感也驱使着王珉芝,“青州花卉全国著名,种苗却是弱项,这么多养花的,种苗却都用人家的,去买人家的种苗不仅价格贵,量给得也不多,没有发言权。青州花卉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必须培育自己的新品种,自己的品种多了,才能在全国花卉产业中有发言权,进而走向全世界。”
  绿圣兰业花卉大棚的一个角落里,一片蝴蝶兰绽放出靓丽的金黄色花朵,非常漂亮。在王珉芝心中,这金黄色的小花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绿圣兰业培育的第一个蝴蝶兰新品种。王珉芝给它起名“青州金凤”。
  2015年12月28日,“青州金凤”通过审定,获得了林木良种证。此时,距离王珉芝开始培育已经过去了六年时间,整个过程他全部参与。“先远看近看侧看,再组起盆来看,然后用仪器测量。”封国安说,王珉芝亲自从2000多个子代中选出了“青州金凤”。
  审定的那一天,专家都对“青州金凤”非常看好,但王珉芝并没有放松紧张的心情。后来,“青州金凤”上市,因为花色鲜艳,销量很好,一株比普通蝴蝶兰能多卖两块钱,王珉芝这才稍稍表露出感情,“大家都愿意要,我感觉很高兴。”
  “新品种培育出来到拿到良种证需要三年时间,王总选定‘青州金凤’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判断三年后的市场需求。”对于王珉芝的眼光,封国安非常佩服。
  截至目前,王珉芝已经培育出了八九个新品种。在这些新品种中,“青州金凤”的名字与众不同,没有加“绿圣”二字,王珉芝说:“‘青州金凤’定名一定要加上青州,因为这个品种不光是我自己的,也是青州的。”

两代人的传承

  王珉芝办公室一墙之隔的地方安放着王广磊的办公桌。王广磊毕业之后和父亲一起创业,他笑称自己是“花二代”。王广磊说,在青州,像他这样的“花二代”还有不少。
  王珉芝喜欢兰花,王广磊耳濡目染,也喜欢兰花。不过,父子两个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意见一致。“很多事情观点不一样,有时候也吵。”王广磊说。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王广磊说他越来越能理解父亲,而他注视父亲的目光中始终充满着崇拜,“他独具慧眼,眼光非常长远,可能能看到十年后的市场,这一点我比不了,我没他这样的眼光。”
  王广磊刚毕业那会儿,对于种植兰花一窍不通,这些年跟着父亲摸索学习,技术越来越好。父子二人也讨论接班的问题,但王珉芝还不放心,“他现在还没评上中级职称,技术还差点。”对儿子要求严格的王珉芝道出了自己交班的条件:“技术这块都得精通,学历职称再提升提升。”
  年轻人有年轻人自己的方式。父子二人现在分工明确:王珉芝担任董事长,专注于新品种培育;王广磊是总经理,负责技术生产和销售。以前,王珉芝靠眼光决定选择哪个新品种,现在,王广磊经常全国各地跑,做市场调研,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不远处的花卉大棚里,有一些蝴蝶兰身上别着小卡片,上面写着一组数字。那是尚未定名的蝴蝶兰新品种。王广磊说,公司以后每年都会有新品种,会有很多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