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老年大学教师李杜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我无比自豪

2018-11-20 作者: 王德琬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王德琬 报道_   部分村民早早地来到教室坐等讲课。
  □ 本报记者 王德琬 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 包庆淼 
 
  11月13日,泗水县圣水峪镇官庄村的村民正在吃晌午饭,村里的大喇叭传来了村党支部书记汤金俊的声音:“乡村儒学讲堂的志愿者李杜勇老师下午来村里讲课,请大家互相转告。”虽然正值收获地瓜的农忙时节,但很多村民都聚在主街巷上翘首等待,看到李杜勇的车子开进村子,纷纷上前打招呼;李杜勇也热情地问候大家。汤金俊告诉记者,“李老师的课非常受欢迎,村民都积极主动地来听课,根本不用催促。” 
  乡村儒学讲堂里座无虚席,不少村民带着孩子也来了。一开课,李杜勇便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北东野村有一位60多岁的村民庞兴茹,将94岁高龄的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由于母亲身体不好,他一晚上起来4次给母亲喂水喂药、伺候大小便。李杜勇让庞兴茹在乡村儒学讲堂上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他就说了一句话:“孝敬老,石头路上绊不倒;不孝老,平地里也能摔倒。”李杜勇深情地说,孝顺老人能让人心怀坦荡,顶天立地,充满正能量。听课的村民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看似顺畅融洽的课堂氛围,却让李杜勇感慨:“给村民讲课,不容易。”李杜勇在泗水县老年大学担任教师,2013年底,来自尼山圣源书院的专家们发起乡村儒学试点,他们认为,固定的讲师队伍和能让百姓接受的方式手段,是建立儒学推广长效机制的关键。2014年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教授来到泗水县老年大学挑选乡村儒学讲堂的志愿者讲师,经过多轮培训和筛选组成了一支“乡村儒学老年志愿宣讲团”,李杜勇便是其中一员。当李杜勇第一次踏入圣水峪镇法庭教学点时,偌大的教室里,只有12个老人来听课,在家的中青年一个都没来,而他们才是践行孝道的主体。
  将村民请进课堂并非易事,但在李杜勇看来也并不是解决不了的困难。“农村的文娱生活匮乏,我就借助身边资源,邀请专业演员或表演爱好者,演绎有关孝道的节目;农村喜欢唱歌、听歌的人很多,而我会乐器演奏,课堂上经常由我伴奏,他们来唱些积极向上的歌曲。”此外,在讲课内容方面,要多讲孝亲、和家、睦邻这样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多举身边例子,少说本本条条;多掏心窝子以情感人,少说空话大话。如今,李杜勇已跑遍泗水县的13个乡(镇),讲课200余场,成为讲课最好、最多的义工。
  目前,李杜勇固定联系北东野村,每周六上午都去村里给村民讲课,由于泗水县要求每个村每年不少于50堂课,所以他每周还要抽时间去其它乡(镇)讲课。平时在家他就研读各类传统文化书籍。“讲课要有新鲜内容,如果都是老一套就没人听了,我从书店和网上买了不少书,在家学习充电。”
  泗水的山区位置偏僻,山路崎岖,但李杜勇始终在坚持,而且由原来每两周一次,变为每周一次或两次。“四年前,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觉得前半生都白活了,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精神财富,我们真得好好学习和传承,我有幸能加入到弘扬儒学的队伍里,让我感觉无比自豪。”李杜勇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