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千里海岸线 一幅山水画   千里海岸线 一条创新链      千里海岸线 一个创业梦

热烈祝贺山东第十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暨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召开

2018-10-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彭辉 张元波 张军 张夫华
  
  千里海岸线,盛装迎盛会!
  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山东第十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暨2018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召开在即,热情好客的威海人民敞开胸怀,热烈拥抱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端人才。
  威海最响亮的品牌就是“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这千里海岸线,不仅是一幅山水画,也是一条创新链,更能圆一个创业梦。当前,威海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带着新的梦想扬帆起航。
  逐梦路上,威海邀您同行!
宜居宜业
广纳四海英才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是中国与韩国海上距离最近的城市,辖两区两市,设立3个国家级开发区、1处南海新区。陆域面积5797平方公里,海岸线985.9公里,人口282.6万。威海深入贯彻人才强市发展战略,积极“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全面推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和城市国际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人才聚集成长的沃土。威海坚持走“以产业聚集人才”“产业强市”之路,积极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市场、事业发展空间。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区域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前景所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山高人为峰”,威海始终坚持“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全市聚集重点人才工程入选专家630余名,其中,国家级104名,泰山系列96名,齐鲁系列103名,市人才项目产业工程特聘专家88名,市蓝色产业计划专家10名。
  生态好,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威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山、海、湾、滩、岛、泉交相辉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年均逾362天,是中国空气质量与海水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中国著名的温泉之都,被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有旅游景区(点)80多处,是全国第一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威海崇礼重德、仁爱信义,涵养君子之风,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是全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
  威海坚持“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全方位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人才生态体系,促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威海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被确定为“一次办好”贴心帮办试点城市;积极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提供出入境通关、工商税务、子女入学、交通出行、健康保健等17项优质服务;建立“货币补助、定向配租”为主的多样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统筹市、区两级资源,建设、配租人才公寓,为人才最高发放100万元住房补贴,最高可按规定额度的2倍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创新平台
助力人生出彩

  在千里海岸线上,集聚着高端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等众多创新平台和创新资源,形成了一条空间联结、产业联动、要素聚集的创新链。
  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 总面积8.2平方公里,以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等高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控制及检测技术、智能机器人及信息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技术、物联网技术、海工装备技术等,设有国家级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检测平台,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中国智造示范区。
  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 总面积18平方公里,以高端医疗器械和医药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以医用电子仪器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等8类产品为重点,设有国家级医疗器械检测平台,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碳纤维产业园 总面积3667亩,重点引进碳纤维生产和应用研发机构,推进碳纤维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海洋装备、新能源、建筑材料、文体休闲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打造国家级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 总面积37平方公里(陆地17+海上20),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态养殖、临港服务、会展交易及电子商务、生态旅游、现代科技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打造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服务贸易产业园 总面积516亩,以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信息与通信技术等产业集群为主导,重点引进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跨境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国际化信息产业园区。
  威海创新园 设有1个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43亩)和十大分中心(总面积200亩)。以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为主导,加快聚集工业设计、航空航天地面装备、智能控制、水上休闲装备、时尚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
  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 总面积2万亩,分康养服务区和健康医疗区,重点发展养老养生、康复理疗、健康管理、医学技术研发、医疗健康培训和高端医疗、特色医疗、医学美容等产业。
  石墨烯产业园 规划面积1813亩,打造以特高纯石墨材料为基础,以石墨烯功能材料、核级石墨材料、新能源碳材料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行区。
  铁路物流产业园 总面积3926亩,设多式联运作业、公路港服务、仓储加工配送、商贸展示交易等区域,发挥陆海、铁水联动优势,打造贯通内陆、日韩、中亚、欧洲的便捷货运通道,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园 全市正式挂牌的留创园3家,分别为威海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部省共建留创园、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经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南海新区蓝色创业谷。
  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 打造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组建国家威海创新中心,建设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制造业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构建“1+3+N”协同创新体系。全市技术创新平台767家,其中国家级平台25家,省级平台283家,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20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5个。
  高校资源 全市拥有高校1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专(高中)19所。优化国际教育环境,建有威海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和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专门面向外籍子女的中世韩国国际学校。
  博士后科研平台 全市开展博士后工作的企业达34家,累计进站75人,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发展,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并应用,创造产值数十亿元。栾世方、尹立刚等一批博士后出站留威成长为科技骨干。
才尽其用
共圆创业梦想

  威海牢牢把握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人才工作列为区市“一把手”工程,建立完善以“英才计划”为统领的“1+N”人才政策体系,打造英创会等人才工作品牌,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支撑,诚邀广大英才选择威海、共圆梦想、绽放精彩、共铸辉煌。
  英才计划 聚焦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市、城市国际化等战略,打造升级版“英才计划”,涵盖21项子工程13项支撑措施,设立省新旧动能转换威海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引聚、培养各类重点人才。坚持人才资金优先保障,“英才计划”在资金资助上,瞄准人才“塔尖”“塔基”同步发力,对引进顶尖人才实行“一事一议”,最高给予1000万元经费资助和省新旧动能转换威海产业发展基金投资支持;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对相关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最高300万元经费资助;对博士、硕士、本科生分别按规定给予每月5000、2000、1000元生活津贴。在激发主体作用上,对在推荐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
  英创会 以“汇智全球、创业威海”为主题,定期举办、打造“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品牌活动,承接融入“创业导师走进留创园”“海外赤子回国服务行动计划”等4项国家级重点引才活动。目前已举办2届,先后吸引来自20多个国家500余名高层次专家、高端人才参会,引聚了涉及新型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领域247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才技术项目。
  智汇威海 打造“智汇威海”海外引才活动品牌,先后赴俄乌、美加、日韩等国家开展系列创新创业环境推介活动,在海外人才圈叫响威海的“城市名片”、打响威海英创会“引才品牌”。全面加强与海内外人才组织、专业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宽、畅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引才渠道,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14个。
  人才协会 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任会长,协会设有医疗卫生、海洋科技、企业发展、产业博士和青年科技等5个专业委员会,已吸纳500多名高层次专家,定期开展科研交流、技术合作、联合攻关、考察学习、服务基层等活动,着力打造高端人才聚集服务平台。
  人才大讲堂 聘请以院士为主体的专家师资,围绕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就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社会管理等领域进行授课座谈,打造集学习、交流、研讨、传播于一体的高端人才交流平台。
  威海创业大学 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省人社厅、市政府及北京华普亿方集团三方共建,采取“小总部+大分校”的运行模式,建设分校18处,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实训以及办公场地、资本对接等服务,荣获首批“省级示范创业大学”。累计培训和服务学员5.78万人,举办创业主题活动505场,成功创业3850人,带动就业1.86万人;培育国家级创业大赛获奖项目30个,省级大赛获奖项目191个;累计辅导项目获得风险投资1.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