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点

寿光台头镇农庄、家庭农场占主导地位

农民种地用上无人机

2018-08-17 作者: 戴玉亮 石如宽 来源: 大众日报
                                  □刘忠 报道   寿光市台头镇农民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刘瑞全

  寿光市台头镇赵埠村种粮大户李华永,设计制造出一台自走式农药喷洒机,一个小时能打农药50亩。该机器一米半高,两边各有一个长4.5米的翼展,共有11个农药喷头。“10分钟就能打8亩多地,解决了我喷洒农药的大问题。”李华永说。
  李华永在种地方面是一把好手,熟悉他的人,称他为“农将军”。1995年结婚后,李华永陆续开始承包土地,种植玉米、小麦,逐渐达到了四五十亩的规模。2015年开始,李华永办起了家庭农场。2017年,趁台头镇加大土地流转的东风,李华永一次性承包了300亩土地,成为种粮大户。
  “正在向市镇两级政府汇报,解决好家庭农场配套粮仓和晒粮场的问题。同时,今秋后将种植有机小麦、黑麦、富硒小麦等。”李华永说。
  台头镇郑埝村的郑瑞国,今年3月花费7万元新上一台大疆农药喷洒无人机。每当郑瑞国施工作业时,总有一群人围着看热闹。“正常情况下,一上午能喷洒300亩,极大提高了喷洒农药的工作效率。”郑瑞国说。
  台头镇三座楼村的刘月辉、刘月利种植胡萝卜时,尝试使用了农药喷洒无人机。“没想到在电视中看到的高科技产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应用到了我们家的大田里。以后做农民,确实省工省力啦。”刘月辉说。
  郑树庆种植着400亩的高粱、小麦和玉米,今年也尝试使用了农药喷洒无人机。“这种无人机喷洒起来,气流大,带动植物叶子反过来,能把农作物打匀打透,效果非常好。”郑树庆说,还有一个比农药喷洒车好的地方是不用回头拐弯,也不会压着庄稼。
  据了解,目前农药喷洒无人机已经在台头镇喷洒农药5000亩左右。
  “无人机等科学技术,将来一定会代替人工的。”郑瑞国说。
  台头镇防水工业发达,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在台头镇很难落地,而大田农业的收益则更低。
  3年前,台头镇的土地开始不同程度地撂荒。为啥?南洋头村村民王兰村说:“一户农民种3至5亩土地,每年净收益不超过5000元,但需要把一户农民完全捆绑在土地上,得不到自由。”
  李华永说:“一亩地麦子和玉米加起来,最多收入在1560元左右,刨除各种费用,净收入也就五六百元。”
  与此同时,许多年轻人,甚至部分1970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对土地种植既无经验又无兴趣,“农二代”后继乏人。而在台头镇的企业打工,40-50岁的一般工人年工资5万元左右,技术骨干可达10万元。“土地不撂荒才怪。”王兰村说。
  看到土地撂荒苗头出现,台头镇党委、政府加强了对镇域内用地情况的分析,并提出了主导性意见。台头镇农业特色定调为大田农业,发展规模经济,加大水肥一体化推广力度,重点引导推广农户自采、使用各种降低劳动成本的大型农具、智能农具,以规模优势取胜。
  为此,台头镇党委、政府加大了种植大户的农业招商力度,将土地流转出去,将农民解放出来。目前,台头全镇现有耕地8.5万亩,累计流转土地4.8万亩,流转土地占总面积的54%以上。流转50亩以上的有200多户,流转200亩以上的有60多户。
  现在,台头镇农业已经率先出现了农庄、家庭农场占主导地位的新局面。北洋头村党支部书记侯新令认为,这种新局面的出现,导致了水肥一体化、农药喷洒无人机、自走式农药喷洒机等大型农具、机械化农具、智能农具的出现。
  “种地,尤其是种植小麦,不太受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我们一家300亩小麦、玉米种下来,一年收入个二三十万不成问题。既稳定,又比在厂子里上班自由。”李华永说,未来将继续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
  “听说邹平县种粮大户种植小麦的规模达到了八九百亩。相比他们,我还差得很远。”李华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