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邹城市中心店镇东傅村流转外村土地,让每亩土地产值增长了50倍

转来土地种出“金”

2018-08-04 作者: 姜国乐 张誉耀 来源: 大众日报
  □张誉耀 报道   7月29日,在中心店镇福美来葡萄生态园,游客带着孩子享受亲自采摘的乐趣。
  □本报记者 姜国乐 张誉耀  
  本报通讯员 张长青

  以每亩千元的价格流转外村土地,建设现代化草莓、葡萄大棚,再出租给村民和农户,使亩产值达到6万元以上,实现了土地效益的增值和集体收入的增加。邹城市中心店镇东傅村的“流转账”,让每亩土地的产值增长了50倍。
  “我们村位于邹城市岗山北麓,全村土地2730亩,一半是缺水少养的山岭地,种植粮食作物收入低,村民们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种植苹果、桃等一些经济作物,但当时受技术、基础设施等影响,种植瓜果的效益并不理想。”谈起这本“流转账”,东傅村党支部书记程学良说,这还要从他们村开始种植大棚草莓说起。
  为提高村民收益,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2007年程学良带着当时的村委会班子先后到江苏、河南等地学习,确定了发展草莓大棚的思路。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热情高涨,村里又成立了合作社引导群众抱团发展,再加上镇政府对每个大棚5000元的大力扶持和技术指导,短短的几年,东傅村就发展草莓大棚800多个,成为了山东省最大草莓生产专业村。
  “虽然建设一个大棚需要10万块钱,但是种植一季草莓就能有6万到8万元的收入,所以大伙儿积极性高涨,我们注册的商标‘富东草莓’被认证为有机农产品,一下就叫响了草莓产业品牌。”村里第一个建设草莓大棚的、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崔祥建说。
  尝到了种植草莓等经济作物“甜头”的村民,开始纷纷调整种植结构,80%以上的农户都建起了现代化生产大棚,渐渐地无“地”可用的局面成为了制约群众扩大种植规模和发展大棚经济的最大瓶颈,不少村民找到村干部和合作社“诉苦”。
  “咱有人才、有技术、有热情,不能让‘地’困住了!村集体去外村租地,给群众搞发展!”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程学良脑子里形成了。在征得了镇政府支持后,随后,村委会一行人开始了对邻近几个村庄土地的调查,最终选定了土壤成份较为接近的南营村,以每亩千元的价格一次流转800亩土地。
  2014年,在完成土地流转后,东傅村成立了村集体企业福美来林果科研推广有限公司,先期投资近1800万元建设高标准玻璃温室4个、果蔬温室大棚40个,其中200多亩的30个大棚出租给了农户。
  从最初的1个大棚到现在的8个大棚,村民孔得金完成了从加油站“老板”回归“农民”的身份转变。“租一个棚每年1.2万元,但收益至少能达到5倍,经济效益很好!”孔得金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不仅是本村的村民,基地还吸引来了城里人前来租地发展大棚种植。该市凤凰山一家饭店租下了一个大棚,新鲜有机草莓直接成了该店的又一大卖点。
  此外,村集体还把基地内2个大棚租赁给困难农户自营,12个大棚安置15名周边困难群众就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6万元,并连续三年参与中心店镇产业扶贫项目申报,实现分红5.4万元,为镇内34户家庭收入低、生活负担重的贫困户提供社会救助。
  如今,“福美来”已形成以葡萄、草莓种植,温室育苗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年产果品1100余吨,创收3000万元,每年村集体可增加收入近80万元。
  同时,记者了解到,作为山东省确定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6个试点县市之一,邹城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使之成为激活农村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自去年改革以来,该市完成土地流转交易922笔、流转面积12.1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