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综合

寿光实施滨海湿地保护、近海岸线修复——

灰鳝黑鳝又回来了

2018-07-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石如宽 报道   寿光实施滨海湿地保护、近海岸线修复,在小清河岸边湿地种植了3000亩柽柳。
  □ 本 报 记 者 戴玉亮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丁文章

  7月17日,记者站在寿光小清河大桥上俯瞰:水流滚滚,碧浪清波,不时有小鱼游来游去。桥下蓝瓦白墙的房子,是入海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小清河岸基站。基站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总氮、总磷、硝酸盐、氨氮每升的含量分别是4.627、0.252、3.352、0.337毫克。此外,还有水温、水位、盐度等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及时掌握小清河水质情况。”寿光市海洋渔业局海洋环境检测站副站长张东说。
  为更好地监测水质,7月11日,寿光市海洋渔业局在小清河口近岸海域投放了一套海洋实时在线监测浮标。这是莱州湾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首个浮标监测站。该浮标投用后,与已建小清河岸基在线监测站共同发挥作用,实现了对小清河及其近岸海域水质的实时监测。“可以更好地监督陆源入海污染物,实时掌握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推进陆源污染的联防联控。”张东说。
  “小清河干净了,美了。”羊口渔民、船老板魏增华说,前些年捕捞归来,总是闻到一种臭臭的气味。如今,这种怪味没有了。
  近年来,寿光市先后投资1.2亿元,实施了滨海湿地保护、近海岸线修复等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
  据介绍,寿光先后完成了小清河河口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弥河分流道河口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小清河与弥河交汇处河口生态修复项目。老河口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一期)项目,目前完成整个工程量的60%。“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海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湿地修复、生物资源恢复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寿光市海洋渔业局的马继忠说。
  前些年,寿光海岸带生态功能退化,防灾减灾能力减弱。河流入海口处,河道污泥淤积,景观破坏,生态退化,物种逐年减少,通航能力降低,致使寿光沿海不见海,沿海不像海。岸线上面以柽柳、芦苇等为主体的植被,经常被洪水、海潮冲袭,且植被区内无人行、车行道路,很难进行修复保护。
  寿光采取的修复方法主要是:建设生态护岸、防潮堤整治、岸前疏浚、植被修复及道路硬化等。如今的小清河北岸,柽柳郁郁葱葱,绽放着粉色的小花。穿行在柽柳林中,不时看到野鸡、野兔窜出。“现在河滩、湿地里都是花草,没有裸露的土地了,看着就舒服。”魏增华说,堤岸坚固,道路平坦,渔民的日子好过多了。
  让魏增华更开心的是,海里、河里的鱼增多了。去年,魏增华捕到一条灰色的大鳝鱼,卖了2000元。在海上,魏增华曾一网捕捞到1万斤的鲈鱼,卖了20多万元。魏增华还一网捕到三四十斤梭子蟹。“小时候经常见这种灰色的鳝鱼,感觉已经绝迹十多年了,现在又有了,说明生态真的变好了。”
  “鱼类增多,生态治理很关键,但长期的增殖放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马继忠说。
  今年6月6日,“中国寿光·莱州湾放鱼节”活动在羊口举行,主题为“放鱼养水、养护生态”。此次活动将116万尾(只)优质鱼苗投放到大海,其中包括三疣梭子蟹、牙鲆、梭鱼等。
  近年来,寿光在近海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梭鱼、牙鲆、半滑舌鳎、毛蚶、白蛤、文蛤等各种海洋生物近10亿尾(只),累计投入超过3300多万元。
  寿光市海洋渔业局局长王庆忠说,连续多年的渔业资源修复行动,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获得各级政府、社会和基层渔民的支持与认可,沿海渔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去年10月,羊口镇近海渔民互助协会会长孙效宝在小清河撒网捕捞时,捕到一条黑鳝鱼。黑鳝鱼被称为鱼中“黄金”,极为罕见。孙效宝上一次在小清河见到黑鳝鱼,还是40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