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周末

齐炳林硕士毕业后,放弃出国读博,回到寿光创业,搞育种育苗。他说,育种是熬时间,等待的过程很令人焦虑,很多东西都在意料之外……农业要升级,种子当先锋。

齐炳林:发现种子的力量

2018-07-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杨国胜/摄影 本报记者采访旺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齐炳林(右)。        
  种苗业已成为寿光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年育苗能力达到8亿株。
■ 周末人物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 本报记者 卢昱 杨国胜 本报通讯员 赵德彦 
  七月初的寿光,暑意浓浓。在古城街道办事处的旺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驻地,12个高标准育苗大棚和3个智能温室纵横排列,承担着公司育苗、种植的重任。
  公司大门内,一片墨绿色的胡萝卜地在灼热的天气里茁壮生长。在地头上,记者见到了总经理齐炳林。这位年轻干练的小伙子,平时都准备两套衣服:一套是专门钻大棚的工作服,一套是用来迎接前来参观学习的访客。
  旺林农业公司自成立以来,辐射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镇的蔬菜生产和农户致富。齐炳林也从初出校门的学生,成长为独立思考的企业家。在农业这行摸爬滚打近十年,他有着许多话要与大家分享……
农业发展支撑点在哪儿?
  “我刚从荷兰学习回来。那里比较适合居住,把城市建在花园中。”齐炳林说,“他们对‘需求’这两个字的研究很透彻。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形成了金三角的研究模式。政府引导协调,搞好服务,市场来主导。”
  从荷兰归来,齐炳林更坚定了发展农业致富的信心。“在有些人看来,农业已走到尽头,没什么新意可以挖掘了;但在我看来,农业发展其实才刚刚开始。”今年34岁的齐炳林,笃定这个念头,从事种苗培育第十个年头了。
  2009年,当齐炳林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时,他的导师早早地为这位得意门生规划好职业路线:保送澳大利亚读博。可齐炳林婉言拒绝了,打包行囊,带着杨凌的尘土和几丝关中口音,回到老家寿光创业。
  “当时家里很多亲戚劝我继续读博士,以后找个好工作或进行科研。可我认为读完博士也得找工作,不如回家创业。”齐炳林告诉记者,大学期间他就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齐炳林说,寿光本来就是蔬菜之乡,育苗是朝阳产业。学生物学专业的他,便瞅准了种子研发、育苗产业。
  “我们寿光作为蔬菜之乡,到底强在什么地方?我们农业的支撑点、立足点在哪儿?当年,人家没棚,我们有棚;后来,人家有棚,我们的棚稍微好一些;现在呢,比棚的数量,寿光肯定比不上全国的棚多;比棚的质量,人家现在第七代了,我们现在还有二三代的;比物流,全国好多地方都在建。”对寿光的农业前景,齐炳林有着自己的思考。
  一切都在变化中。寿光最初先发的优势,被后来者慢慢追上,如何在狭路相逢中,闯出一条大道,齐炳林有着自己的见解,“寿光是一个很好的种业科研、销售示范基地。更重要的是,我搞农业技术,光在写字楼、实验室中咋行?”
  扎根哪有那么随意。齐炳林的想法,遭到了父亲齐树善的反对,“大学刚毕业,创业咋行啊,万一不成功打击很大的。”
  出其不意才能有所作为。齐炳林先斩后奏,背着父亲跟亲戚朋友借钱,筹划着盖蔬菜大棚。“钱都是他跟亲戚朋友借的,后来实在是借不出来了,大棚差点盖不起来了,我又想办法给他资助了一些。”齐树善说。
  2009年,齐炳林和父亲参观了寿光市几家小型育苗基地后,在古城街道承包了50亩地,建起了5个冬暖式育苗大棚。
“少吃一点,精致一点”
  创业之初,齐炳林瞅准了黄瓜种苗的培育。“综合育苗市场周期和天气地理等因素,我觉得那时黄瓜苗会很紧缺。当然,也有一点赌运气的成分。”齐炳林说。
  “那时候,工厂化如何更好地提高成活率,育出更好的苗子,这是一个难题。我利用所学的知识,雇了一个技术员,我们一起探讨。”为了尽快改良黄瓜种苗,齐炳林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工作着。
  “我是学生物的,加上寿光蔬菜产业的优势,很快就掌握了培育种苗的技术。当时,我最缺的是销售、经营经验。”齐炳林回忆说。
  “当时我没有与买苗的菜农签订合同,种苗万一卖不出去,就全赔了。”齐炳林说。经过软磨硬泡的推介,终于有一些菜农预订了黄瓜苗。“2009年刚入秋,天气连续阴沉,菜农们种上我培育出的苗子后,发现没有生长,认为苗子本身有问题,纷纷找我退苗子。”齐炳林说,“为了守信,我决定给菜农退钱。当时一棵黄瓜苗的售价是5毛,而我以每棵1块钱的价格回收。那一年我培育了10万棵黄瓜苗,赔了七八万元。”
  “学费”的挫折,并没有让齐炳林打退堂鼓。“我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成功,不能失败。”齐炳林说,他开始到菜地里寻找客户,“我就开着车出去,到处宣传,给经销商、老百姓看。我们的黄瓜种苗非常好,乡亲们慢慢认可了,一百多万黄瓜苗很快就卖出去了。我也赚到了第一桶金。”
  第一桶金的甜头,没有冲昏齐炳林的头脑。他看到,黄瓜种苗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如何拓展转型,成了他每天都要考虑的事情。
  “我考虑,可以在育苗产业链的上游——种子研发领域做工作。随着耐运输、高产型的西红柿市场的饱和,很多地方的西红柿产能过剩,我断定今后口感型的西红柿将会成为市场新宠。在高产型西红柿扎堆的市场上,我便将口感型西红柿的研发作为主攻方向。”齐炳林介绍道。
  小小西红柿,中有大文章。与齐炳林一起合作研发种子的许老师,在外资种子公司拼打多年,有着丰富的育种经验,“上个世纪80年代时,常规的西红柿品种多,用化肥就能保证产量;到了90年代时,杂交品种被引进到国内,产量又提高了。2000年前后,欧美各大种子公司纷纷在寿光设立示范基地,以很便宜的价格把种子卖给农民试种,农民一时得了实惠。几年下来,外国种子价格翻了好几倍,有的种子一克卖到200多元,农民回过头来再想买国产种子,才发现不少企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国产种子所剩无几。”
  “现在我们吃饱了,开始追求质量了。哪怕少吃一点,也要吃得精致一点。”许老师的观点与齐炳林的思考不谋而合,两人在八年前,便提前动手,下决心做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口感型番茄。
  许老师是东北人,在寿光生活了二十多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寿光流行面包车;2005年前后,大街上跑的捷达、别克多起来了;现在二三十万的中高档车也开始多了,帕萨特、迈腾之类的,成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求。”许老师对汽车变迁的观察,折射着寿光人对生活质量的向往。
  道理从汽车迁移到蔬菜上,也可以有合理之处。“我经常到水果店去看,哪种水果好卖。其实,越贵的反而越好卖,关键是好吃。消费者现在不全是‘外貌协会’的了,丑橘都能火起来,更别说榴莲啦!小番茄也是一样,拼到底是品质的竞争。”许老师介绍道。
育种是一场“海选”
  研究新品种,得从种子筛选入手。为此,齐炳林特意建了两个大棚。
  当时,公司有不少员工觉得培育种子成本高不划算,但齐炳林顶着压力做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找到了一些高校进行合作研发,“我们采取的是校企合作模式,对我们番茄的资源进行配比组合。由研发产生了几千几万个组合,我们来进行第二步——种苗试验。通过调节不同温度、湿度、种植间隔等,来适应主要潜在客户的种植习惯和种植条件,测试种苗的产出水平。”
  “这五六年来,寿光把校企合作,发挥到极致了。国家鼓励科研院所的老师,将成果融入到农业发展中。老师在实验室有资源,剩下的工作,比如推到农田里的筛选,这工作我们来做。品种表现好的,反馈回去,再改良一下,变为成果。”齐炳林介绍,作为刚起步的小企业,如果自己掏钱建实验室作研发,成本太高了,“现在国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成果转化到农业中,是双赢的。”
  “老师们‘武艺’很高,可他们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我们把市场需求告诉老师,让老师去作种子研究。”许老师也解释道。
  通过国外资源的引进和国内亲本的研发,旺林农业2016年成功研发出了口感类良种番茄,并给“她”一个美好的名字——戴安娜。2017年,3000袋戴安娜种子甫一面市,就被抢购一空。“戴安娜番茄有独一无二的口感。今年,我们正在把这个新品种推向全国。”齐炳林说。
  今年七月中旬,一粒戴安娜的种子,批发价在六毛左右;一颗苗的批发价在一块五毛左右。旺林农业番茄部经理李建亭介绍说,黛安娜番茄饱满多汁,酸甜可口,甜度达到6度以上,远超普通番茄的3-4度。今年春,在辽宁试种的戴安娜番茄,甜度有的可以跟西瓜媲美。
  育种是一场“海选”,可能研制千种类型,最后面市的只有一种。“戴安娜只是第一代,后面还会不断创新。”齐炳林说。
  “农业和工业不一样,农业忙起来,没有时间,有时候晚上也干,早起晚睡。他早起来观察苗子的情况,观察长势。从一开始培育就得研究,不断观察长势怎么样,品种怎么样。”许老师在大棚里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对育种的新手齐炳林也很佩服。
  盛夏时节,在旺林温凉如春的育苗大棚里,装配式镀锌钢管做骨架、200米长的棚体身轻质坚,阳光透过9米多高的棚膜射进来,青青的辣椒苗在一簇簇依偎着。齐炳林告诉记者,培育蔬菜苗子是一件技术活。“温度、湿度、肥料等都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还要根据苗子的生长状况错开浇水时间,把这些基本的条件控制好了,才能长出健壮的苗子。”
  刚创业时,齐炳林才25岁,别人说他看着像18岁。忙活三五年后,别人看到他,张口就问他三十几了。“他很勤快,能吃苦,肯动脑子,我喜欢他身上那股有目标的劲儿。”在大学时就与齐炳林相恋的妻子刘英鸽说。
  “育种是熬时间,等待的过程很令人焦虑,很多东西都在意料之外。现在我们的戴安娜品种,一亩地产一万斤,按五块一斤卖的话,一亩地农民纯收入有两三万元。我感觉,种子的科研不是为了赚钱而去做,同时也是对社会有意义的工作。”齐炳林说。
“好种子是先进生产力”
  种子研发是技术活。近年来,寿光设立了蔬菜种子资源保护开发资金,政府每年拿出2亿元支持种业发展。截至目前,旺林农业也累计投入科研资金800余万元,与国内外多所高校、研发机构30余名专家保持合作关系。
  齐炳林走南闯北,对寿光农业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种业是蔬菜产业的制高点,也是产业发展的命脉。寿光四季分明,晴天多,水土好,应该从种子出发,把品种优势发挥出来。”
  “全世界的种业公司,在寿光都有自己的办事处、分公司。我们的基础很好,好的品种来了,找到自己的位置,打造出寿光种子的总品牌。”在互联网时代,齐炳林看到很多地方在发力,培育种子这个大产业。
  “有的地方在打造种业小镇。其实种子代表着农业最尖端的科技,把种业引过去,不仅仅是占据着几个小门头,而是整个农业产业的升级。好种子是先进生产力,可以实现质量的精准扶贫,把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带动起来,受益的还是老百姓。”齐炳林说。
  种子是源头,从这里出发,派生出好多支流。齐炳林说,看到很多地方产能过剩、菜贱伤农的新闻,总是揪心。
  “有些地方,打着各种名义鼓励老百姓盖大棚。可供种植的菜就那么几种,难度也不是很大。十年前,西红柿就两三块钱一斤,现在还是这个价位。我们的西红柿品种,可以卖五到十几块钱一斤,种子要独一无二才行,品种很关键。”齐炳林说,能解救蔬菜产业的,只能是控制蔬菜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蔬菜的种植,减少蔬菜总产量。
  在旺林的西红柿大棚,西红柿已快收获殆尽。齐炳林随手摘了个成熟的西红柿递给记者,“你尝尝,直接吃,不用洗,一点药没用!”
  这个名为“戴安娜”的西红柿,个头不大,颜色正红,肉软皮薄,用手一掰,鲜红的汁肉呈现出来,酸甜可口,鲜味十足。“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种子也是这样,让农民赚钱的才是好品种。”齐炳林说。
  “小时候的味道”这个口号,是齐炳林为“戴安娜”做的推广语,“有人说我矫情,可我觉得我在做很有意思的事情。通过种子,改变了大家吃饭的口味和习惯,加速着农业提质的步伐。”
  齐炳林曾到很多农业发达的国家考察。“农协是个值得借鉴的组织,将农户集中起来,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搭桥,让供求关系平衡。还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业务范围非常广,包括农民借钱、存钱、保险、种地,卖农产品等等,几乎包办了农民的所有生产销售和生活。在农协的关照下,农民可以放下后顾之忧,安心生产。”
  国内也有很多地方开始发展农业协会或合作社,在种子、化肥、农业、大数据等方面展开服务。“先掌握主要经济作物的消费量,在这个基础上,给农民建议种植面积,同时根据生产成本决定销售参考价格。有的老百姓已经尝到甜头了。比如买种子时,合作社出面跟公司买。这样权责明确,这对我们企业发展也有好处。”齐炳林说。
  “再好的东西,越多肯定越便宜。要想控制出货量,可以用种子来实现。种子公司,方向一定要对。我现在就认定了‘优质优价’这个理念,内要口感,外要好看,不会卖低价。我们先让一部分老百姓能挣钱,引导一部分,不能漫天撒网。”齐炳林说。
把各个渠道打通
  在旺林农业的园区宣传栏里,张贴着“戴安娜番茄”“英林尖椒”“传奇黄瓜”等品种的海报,这是这几年公司的主打品牌。这几个品种,年销售种苗2000余万株,营业额达1200余万元,实现全国推广销售。
  齐炳林说,刚开始公司以种苗销售加技术服务为主,帮助客户种出来、卖出去。现在,他想把公司的体系框架转到互联网的线上平台,向全国发展。“今年年初,呼和浩特有47个基地老板来公司学习。他们最少的50个棚,要是这些基地全部种高品质蔬菜,当地市场完全消化得了。可这几年来经营不善,不知道怎么管理,很多大棚荒废了。我们帮着他们实现品种多样化,种些口感类黄瓜、番茄。”
  推广优质种子,步子不能太快。2017年,旺林在北京周边、内蒙古、青岛、济南的蔬菜种植园区种植了100多个大棚的“戴安娜”西红柿。“一开始,投放量不会太大。必须保证做一个区域,就让这个区域的老百姓,不管几户,都受益。消费者对口感番茄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齐炳林介绍道,“可以先面向大城市,需求量和消费水平在那儿摆着,产销反应快。”
  在走出去的同时,齐炳林计划将“戴安娜”向寿光推广,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寿光乡亲们种大棚的技术太厉害了,很多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大多种欧美系的西红柿,产量高,要求大水大肥。我们的西红柿不用底肥,后面追加。他们却不放心,我们前脚走,他们后脚追肥。”推广初期,齐炳林也碰到难题了。
  “我种菜二十年,还不如你这个小伙子?!”一些乡亲对新品种的种植方法,表示质疑。待果实成熟后,口味从头酸到尾,卖不上高价。
  “技术一流并非口感。外地种这个品种,你教啥就是啥,农民不敢给你变,很多技术问题打个电话就解决了。不过寿光也有好处,一旦教会了几个人,技术就能扩散开,把习惯扭过来。”齐炳林说,越是技术好的地方,越容易遇到这种问题。
  技术的推广,需要农业种植者的知识化。“我们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可能还要好多年才能变革,需要大量的基层服务人员来推动。现在很多农村里的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很多农民还没有智能手机。比如我们一千个客户,本来信心十足,想建个微信群交流,结果有八九百人加不进来,效果不大好。后来我们想办法,客户要是订苗,我们配发手机,人家说不要,因为不会操作。”齐炳林说。
  在旺林农业北不远的田柳镇,有个以色列的农业公司在做样板棚,展现他们水肥一体化的生产理念。“他们拉老百姓看,一时红火,现在又停摆了。虽然新科技省工省力,但原有的生产方式顺手了,改变太麻烦。思想的转变,需要时间。”齐炳林介绍道。
  齐炳林的企业,正迈向新台阶。有着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他仍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我们一直小心翼翼,没敢扩张。种子研发、销售是我们的出路。围绕种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我们都参与了。在销售上,我们也开始接触网络,给几大网络零售商介绍基地,提供产品。这样坚持三五年,把各个渠道打通,再筹划下一步的发展。”
  “咱们现在不缺基础的生产。很多社会资本蠢蠢欲动,想投到养殖、种植上,可农业产出慢,他们等不及。其实可以向高端发展,向高端的化肥、种子进军。只要抢占了高端,品牌、种植技术啥的都迎刃而解。”齐炳林说。
  虽然创业之路多坎坷,但近10年来,齐炳林在家人的支持下,从未想过放弃。在他看来,农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功近利是不现实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齐炳林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齐炳林说,下一步他将继续把种子当先锋,辐射带动周边菜农,加大高质量蔬菜的种植面积,为寿光高品质蔬菜的品牌做大做强出一份力。